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示孟郊
唐代:孟浩然
蔓草蔽极野,兰芝结孤根。
众音何其繁,伯牙独不喧。
当时高深意,举世无能分。
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尔其保静节,薄俗徒云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自然景象与人际关系的深刻对比。漫生的野草遮蔽了广阔的田野,孤立的兰花在这片荒野中扎根。周围的声音喧哗纷繁,然而只有伯牙的琴音显得格外孤独。当时那些深邃的意境,世人却无法理解。钟期一见便能知晓,仿佛千年山水也在倾诉。希望你能够保持这样的清白节操,不要被俗世的喧嚣所迷惑。
注释:
- 蔓草:生长迅速的杂草。
- 蔽:遮蔽、掩盖。
- 兰芝:指兰花和芝草,象征清高和雅致。
- 伯牙:古代著名的琴师,象征高雅的音乐和情感。
- 钟期:伯牙的知音,象征能够理解深意的人。
- 静节:保持清白的节操。
- 云云:泛指众多的声音或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溪,唐代著名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而闻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孟浩然与孟郊相识之际,表达了对孟郊高洁情操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浮躁与人们对高雅音乐和深邃思想的渴求。
诗歌鉴赏:
《示孟郊》是孟浩然对友人孟郊的赠诗,整体呈现出一种高洁、孤傲的意境。开篇以“蔓草蔽极野”描绘了自然景象,暗示了世俗的喧嚣与繁杂。而“兰芝结孤根”则象征着孟郊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坚守自己的清白与高洁,显示出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接着,诗中提到“众音何其繁”,表达了社会的喧闹与浮躁,然而“伯牙独不喧”则突出了伯牙的独特与孤高,传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共鸣与理解。接下来的“当时高深意,举世无能分”则展示了高雅艺术与人们的隔阂,进一步强调了孤独与知音难觅的主题。
最后,诗人以“尔其保静节,薄俗徒云云”结束,寄望于孟郊能够保持清白的节操,不受世俗的影响。这不仅是对孟郊的期许,更是对自身理想的坚持,体现出诗人对友谊与理想的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蔓草蔽极野:野外长满了蔓生的杂草,遮住了视野。
- 兰芝结孤根:兰花与芝草在荒野中扎根,象征清高与孤独。
- 众音何其繁:周围的声音多么嘈杂。
- 伯牙独不喧:只有伯牙的琴声显得孤独而清晰。
- 当时高深意:当时深邃的意境。
- 举世无能分:世人无法理解。
- 钟期一见知:钟期一见便能理解。
- 山水千秋闻:仿佛千年山水也在倾诉。
- 尔其保静节:希望你能保持清白的节操。
- 薄俗徒云云:不要被世俗的喧嚣所迷惑。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蔓草蔽极野,兰芝结孤根”,对比野草与兰花的意象。
- 比喻:将伯牙的琴声比作孤独的音符。
- 反衬:通过繁杂的众音衬托伯牙的独特与清高。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自然意象与友谊的描写,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赞美与对世俗喧嚣的反思,传达出一种孤高、清雅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蔓草:象征世俗的繁杂与喧嚣。
- 兰芝:象征高洁、孤独的理想人格。
- 伯牙:象征高雅艺术与知音。
- 钟期:象征能够理解深意的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示孟郊》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孟浩然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伯牙”象征什么? A. 喧嚣
B. 高雅音乐
C. 世俗生活 -
“尔其保静节,薄俗徒云云”中“静节”指的是什么? A. 保持清白的节操
B. 追求名利
C. 享乐生活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象,但侧重于壮丽的山河与人们的壮志。
- 王维的《山居秋暝》则关注于幽静的山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
以上是对《示孟郊》的详细解析和相关的学习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