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南亭怀辛大》
时间: 2024-09-19 22:07: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日南亭怀辛大
作者: 孟浩然 〔唐代〕
山光忽西落,
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
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
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
中宵劳梦想。
白话文翻译
在夏日的傍晚,山的光影忽然向西落去,池塘的月亮逐渐从东边升起。我散开头发,享受着晚上的凉风,打开窗户,慵懒地躺在宽敞的屋内。荷花的清风送来阵阵香气,竹林中的露水滴落发出清脆的声音。我想拿起琴来弹奏,却恨没有人能懂得欣赏我的曲子。感受到这一切,我对故人深深怀念,夜里辗转反侧,思念之情愈加浓烈。
注释
字词注释
- 山光:山的光影,指山中光线变化。
- 池月:池塘中的月亮。
- 散发:形容头发披散,随意自然。
- 乘:乘坐、享受。
- 轩:窗户,指房间的窗外。
- 闲敞:宽敞而舒适。
- 荷风:荷花的风,荷花散发的香气。
- 滴清响:竹子上的露水滴落所发出的清脆声音。
- 鸣琴:弹奏琴曲。
- 知音:懂得欣赏音乐的人。
- 劳梦想:辛苦地思念,指夜间思念故人。
典故解析
无明显典故,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也反映了对音乐的渴望与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清风,唐代著名诗人,与王维齐名,素以山水田园诗闻名。孟浩然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现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夏日的南亭,表达了诗人在闲适的环境中,因思念故人而感到的孤独与惆怅。此时正值唐代,诗人们受到儒家文化影响,重视友情和人际关系,诗中对知音的渴望正是这一文化背景的反映。
诗歌鉴赏
《夏日南亭怀辛大》是一首表现孤独与怀念的诗。诗人在夏日的南亭中,享受着凉爽的晚风,眼前的山水景色都在慢慢变化,然而诗人心中却充满了对友人的思念。开窗卧于亭中,诗人感受着自然的美好,然而内心却因缺乏知音而感到孤独。这种矛盾的情感通过对景的描写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诗中“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两句,展现了夏日的宁静与美好,荷花的香气与竹子的露水声相互交织,营造了一个清新宜人的氛围。然而,诗人内心的孤寂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知音的渴望,情感真挚而深沉。这种对友情的追求与对孤独的感叹,使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和思考的深度,展现了孟浩然作为一位抒情诗人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光忽西落:描写夕阳西下,山的光影变幻。
- 池月渐东上:池塘中的月亮慢慢升起,形成昼夜交替的景象。
- 散发乘夕凉:散开头发,享受晚间的清凉。
- 开轩卧闲敞:打开窗户,慵懒地躺在宽敞的空间。
- 荷风送香气:荷花的香风送来清新的气息。
- 竹露滴清响:竹叶上的露水滴落,清脆悦耳。
- 欲取鸣琴弹:想要弹奏琴曲,表达内心的情感。
- 恨无知音赏:遗憾没有知音来欣赏。
- 感此怀故人:感受到这一切,思念故友。
- 中宵劳梦想:在夜间辗转反侧,思念之情愈深。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山光”与“池月”,“荷风”与“竹露”的对比,形成和谐的音律。
- 拟人:如“荷风送香气”,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意象:山水、月亮、荷花、竹露构成了诗意的画面,渗透着诗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与孤独感,反映了对知音的渴望和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珍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光:象征自然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
- 池月:象征清幽与宁静,映照内心的思绪。
- 荷风:代表清新与芳香,象征美好与希望。
- 竹露:象征宁静与纯洁,反映诗人的情感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山光忽西落”描绘的是什么景象?
a) 夕阳西下
b) 日出东升
c) 无云晴空 -
诗人想要弹琴的原因是什么?
a) 想要表演
b) 渴望知音赏识
c) 寻求安慰 -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孤独与思念
c) 愤怒
答案
- a) 夕阳西下
- b) 渴望知音赏识
- b) 孤独与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写自然与人内心的关系,表达孤独与思索。
- 李白《静夜思》:表达思念故乡的情感,风格清新。
诗词对比
- 孟浩然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都注重自然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结合,但孟浩然更偏向于孤独与怀念,王维则更多地渗透禅意与哲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孟浩然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