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斋杂书
区竽常愿雨, 秧菜常愿晴。 吾儿行渡江, 晨起愁风生。 人生各徇私, 夫岂造物情。 孰能均此意, 万里皆春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人们各自的愿望与自然的规律之间的矛盾。区里的乐器(竽)总是希望下雨,而种植的蔬菜则希望天气晴好。我儿子渡江而行,早晨起来则忧虑风的变化。人生在世,各自追求私利,难道这能符合自然的规律吗?谁能使人与自然的意愿均衡,才能让万里土地都能春耕?
注释:
字词注释:
- 区竽: 指乐器竽,表示对音乐的渴望。
- 常愿: 常常希望。
- 渡江: 渡过江河,象征人生的旅程。
- 愁: 担忧、忧虑。
- 夫岂: 难道。
- 造物情: 自然的规律与情理。
典故解析:
- 区竽: 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诗中以其常愿雨来表达某种情感。
- 春耕: 古代农耕文化的重要象征,春耕意味着丰收的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词人,文学家。他的诗词以抒情、咏志、咏物见长,常反映个人经历和对国家、社会的关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感受到个人愿望与自然规律冲突的无奈,反映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矛盾。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自然的规律与人类的私欲,深入探讨了人生的哲理。诗人在第一、二句中描绘了自然与人类的期望之间的差异,竽乐器的希望与秧菜的需求并不一致,反映出人们在面对自然时的无力感。接着,诗人提到“吾儿行渡江”,进一步引入了个体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与无奈。
后四句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然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却是难以实现的。诗人以“孰能均此意”发问,引发读者思考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俗中找到与自然的平衡点。这不仅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在对比和反思中逐渐深化,体现了陆游对于人生的思考及其对自然法则的敬畏,具有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区竽常愿雨:乐器竽的希望是下雨,象征对音乐和自然的渴望。
- 秧菜常愿晴:种植的蔬菜希望阳光明媚,反映生长的需求。
- 吾儿行渡江:描述了个体的生活经历,子女出行的忧虑。
- 晨起愁风生:早晨的忧虑,表明对变化无常的自然感到惶恐。
- 人生各徇私: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体现人性自私。
- 夫岂造物情:难道这能符合自然的规律吗?表达对自然法则的质疑。
- 孰能均此意:谁能调和这种差异,探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 万里皆春耕:期望万里大地都能春耕,象征富饶和希望。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不同主体(竽、秧菜)来突出自然与人类愿望的矛盾。
- 设问:用“孰能均此意”引导读者思考。
- 象征:春耕象征着希望与丰收。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反映了对人生哲学的思考,表达了对和谐生活的渴望,同时也表现出对自私人性的批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区竽:象征文化与艺术的追求。
- 秧菜:生长与希望的象征。
- 晨起愁:象征人的忧虑与对未来的担忧。
- 春耕:象征希望、丰收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区竽”象征什么? A. 自然的规律
B. 人类的私欲
C. 文化与艺术的追求 -
诗人提到“孰能均此意”,意在表达什么? A. 对自然的顺应
B. 对人性自私的批判
C. 对和谐生活的渴望 -
“晨起愁风生”中的“愁”指的是什么? A. 对音乐的渴望
B. 对未来的担忧
C. 对自然的敬畏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自然与社会的思考。
- 王维《鹿柴》: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
诗词对比:
- 陆游《东斋杂书》 vs 杜甫《春望》:两首诗都反映了对个人与社会、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陆游更多地关注个体情感的矛盾,而杜甫则更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动荡带来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陆游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