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苑春望宫池柳色》

时间: 2025-01-01 14:05:40

上苑闲游早,东风柳色轻。

储胥遥掩映,池水隔微明。

春至条偏弱,寒馀叶未成。

和烟变浓淡,转日异阴晴。

不独芳菲好,还因雨露荣。

行人望攀折,远翠暮愁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苑春望宫池柳色
作者: 杨凌 〔唐代〕

上苑闲游早,东风柳色轻。
储胥遥掩映,池水隔微明。
春至条偏弱,寒馀叶未成。
和烟变浓淡,转日异阴晴。
不独芳菲好,还因雨露荣。
行人望攀折,远翠暮愁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春天的早晨,游人在上苑闲游,感受到东风轻拂,柳树的颜色显得柔和。储胥河远远地映衬着周围的景色,池塘的水面透出微微的光辉。春天来临时,柳条依旧显得细弱,寒冷的余韵使得叶子尚未完全长成。烟雾的浓淡变化,随着日子的变化而变得不同,时而阴天,时而晴天。诗人不仅感叹春天的美好,还因雨露的滋润而欣慰。路过的行人对远处的青翠柳树产生了攀折的念头,却也因此感到一阵忧愁。

注释:

  • 上苑:指上层的园林,古代皇宫的花园。
  • 储胥:储胥河,古代地名,指的是一种水流。
  • 寒馀:残留的寒气。
  • 和烟:指春天的薄雾。
  • 芳菲:指花香和美好的春景。
  • 攀折:攀爬摘取。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东风”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储胥”河的描写则传达出一种悠远的意境。柳树在古典诗词中常常象征着柔美和忧愁,表现出一种依依惜别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凌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风清新飘逸,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细腻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春季,诗人游历于宫池之畔,目睹春天的美景,感受自然的变化,表达了对春天的向往和对人事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小苑春望宫池柳色》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脆弱。诗人以“东风”“柳色”开篇,描绘出一个生机盎然的春日早晨;而“寒馀叶未成”则引入了对春天尚未完全的无奈。诗中“和烟变浓淡,转日异阴晴”展现了天气的变化,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时光的流逝,给人以淡淡的忧伤。最后两句“行人望攀折,远翠暮愁生”则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紧密结合,在美好的景色中带出一丝哀愁,使得整首诗在清新中透出深刻的哲思,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 上苑闲游早:描绘春天的早晨,游玩的心情轻松惬意。
  • 东风柳色轻:东风拂面,柳树轻柔,体现了春天的温暖。
  • 储胥遥掩映:远处的储胥河与周围景色交相辉映,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 池水隔微明:池水轻轻波动,映出一丝光辉,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春至条偏弱:春天的来临让柳条显得柔弱,暗示着生命的脆弱。
  • 寒馀叶未成:寒气未散,树叶尚未完全长成,表现出春天的不确定性。
  • 和烟变浓淡:春日的烟雾随着时间变化,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 转日异阴晴:日子在变,阴晴不定,反映出生活的变幻。
  • 不独芳菲好:春花虽美,但其盛开也需要雨露的滋润。
  • 还因雨露荣:细雨和露水对花草的滋养,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
  • 行人望攀折:路人望着远处的柳树,想要攀折,体现了对美好的渴望。
  • 远翠暮愁生:远景的青翠柳树在暮色中令人感到忧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景致与诗人的心情联系起来,展现了情景交融的美感。
  • 拟人:通过“和烟变浓淡”赋予烟雾以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如“上苑闲游早,东风柳色轻”,使得诗句富有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景色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对人生无常的感悟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展现了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意象分析:

  • :象征柔美和伤感。
  • 池水:代表宁静与深邃,寓意人生的沉静。
  • 东风:春天的使者,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烟雾:象征着变化和不确定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储胥”指的是哪个自然元素?

    • A. 河流
    • B. 山脉
    • C. 树木
  2. 诗的主题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春天的美
    • B. 人生的无常
    • C. 自然的变化
  3. 诗中提到的“和烟变浓淡”主要反映了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季节的变化
    • C. 情感的波动

答案:

  1. A
  2. A、B(两者皆可)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同样通过自然景色传达情感,但李白更侧重于孤独与思乡的情感。
  • 王维《山居秋暝》:两者皆描绘自然景色,杨凌更关注春天的生机,而王维则体现秋天的宁静和孤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文学流派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