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僧归天宁万年禅院
作者: 孙旦 〔宋代〕
诏到禅关日,愿言高古今。
几生传佛法,方得契君心。
结坐观宗社,恩容返道林。
立身名了也,何处更追寻。
白话文翻译:
这一天,诏书送到禅关,我渴望与高古之人相谈。
几生几世传承佛法,才能够契合你的心灵。
在这里静坐,观察宗教与社会,
你的恩泽与容颜让我回到了那片道林。
立身名声已然清晰,那么还有哪里可以继续追寻呢?
注释:
- 诏: 皇帝的命令,诏书。
- 禅关: 指禅宗的关口或重要场所。
- 方得: 才能得到。
- 契: 了解,领悟。
- 宗社: 宗教与社会,指与佛教的关系。
- 恩容: 恩惠与容颜,表示对方的慈悲和风采。
- 道林: 可能指道教的境地或理想的环境。
- 立身名了: 立身的名声已经明确。
典故解析:
- “几生传佛法”: 这一句表明了对佛法传承的深厚渴望,反映了佛教的因果观念,暗示着修行者在多世中修行的经历。
- “道林”: 可能与道教文化相关,表示追求精神的栖息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旦,宋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但其作品多关注于佛教及禅宗,反映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其诗风清新,意象深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送别一位僧人归天宁万年禅院的场合,表达了对佛教法师的敬仰与对佛法传播的渴望,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宗教和名声的思考。
诗歌鉴赏:
《送僧归天宁万年禅院》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作,诗人通过对禅宗的思考,表达了对佛法的崇敬和对人生追求的反思。从“诏到禅关日”开始,诗人用一种庄重的笔调引入主题,仿佛预示着这次送别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接着,诗人提到“几生传佛法”,这不仅是对僧人一生修行的赞美,也暗示了佛教所推崇的轮回与因果。
在“结坐观宗社”中,诗人通过“结坐”这一意象,表现出对禅修的向往与对社会的观察,暗示着修行与世俗之间的联系。而“恩容返道林”则是对僧人慈悲形象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精神归宿的渴望。结尾“立身名了也,何处更追寻”则是对名声与自我价值的思考,表现出一种无奈与哲思,令人深思。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佛教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与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诏到禅关日”: 送别的时间,突显了正式与庄重。
- “愿言高古今”: 希望与古今高人交流,表达对智慧的向往。
- “几生传佛法”: 反映了对佛法传承的执着,体现出信仰的深邃。
- “方得契君心”: 说明理解与心灵的契合需要长时间的修行。
- “结坐观宗社”: 通过静坐观察社会,体现出对世俗的关注。
- “恩容返道林”: 对于僧人的赞美,回归精神的家园。
- “立身名了也”: 对个人名声的明晰与自我认知。
- “何处更追寻”: 表达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与思考。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使用了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 “道林”作为比喻,象征理想的精神栖息地。
- 拟人: 通过“恩容”赋予僧人以人性化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佛教的敬仰、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与对名声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禅关: 象征着心灵的关口,探讨内心的宁静。
- 佛法: 体现了信仰与智慧的力量,象征着追求的方向。
- 道林: 代表理想的精神境地,寓意归属与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几生传佛法”意指什么? A. 一生的努力
B. 多世的修行
C. 一时的感悟
D. 只需几天 -
“何处更追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满足与安心
B. 迷茫与思考
C. 快乐与幸福
D. 忧虑与烦恼 -
“结坐观宗社”中“结坐”指的是什么? A. 坐下来思考
B. 坐在一起交流
C. 禅宗的修行方式
D. 观赏宗教活动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静夜思》 李白
- 《题西林壁》 苏轼
诗词对比:
- 《送僧归天宁万年禅院》 vs 《题西林壁》: 两首诗都涉及对精神追求的思考,前者更侧重于佛教信仰的传递,后者则关注于自然与人的关系。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诗词鉴赏辞典》
- 《禅宗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