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二首》
时间: 2025-01-06 13:25: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菊散金风起,荷疏玉露圆。
将秋数行雁,离夏几林蝉。
云凝愁半岭,霞碎缬高天。
还似成都望,直见峨眉前。
爽气澄兰沼,秋风动桂林。
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
日岫高低影,云空点缀阴。
蓬瀛不可望,泉石且娱心。
白话文翻译:
秋风送来菊花的香气,露珠在荷叶上显得晶莹透亮。数行大雁飞过,夏天的蝉声已经隐去。云雾在半山腰聚集,夕阳的光辉在高空中如绣一样绚丽。就像在成都的景致一样,远远地便能看见峨眉山的轮廓。清爽的秋气使兰沼变得明澈,秋风轻拂桂林的树影。露珠凝聚成千片如玉的水滴,菊花在风中散发着金色的光辉。阳光下的山影高低错落,云彩在空中点缀着阴影。蓬瀛的美景难以遥望,泉石之旁却能怡然自得。
注释:
- 菊散金风起:菊花在秋风中散发香气。“金风”指秋天的风。
- 荷疏玉露圆:荷叶稀疏,露水凝聚如玉般的圆润。
- 将秋数行雁:数着秋天飞来的大雁。
- 云凝愁半岭:云在半岭聚集,给人一种愁绪的感觉。
- 霞碎缬高天:夕阳的光辉如绣般细腻,散落在高空。
- 蓬瀛不可望:蓬瀛是指仙境,无法遥望。
- 泉石且娱心:泉水和石头可以让人心情愉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世民(598年-649年),即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还是一位有名的诗人。李世民的诗歌以气势雄伟、情感真挚著称,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秋日二首》创作于唐代中期,正值国家繁荣昌盛、文化昌盛的时期。李世民在位期间,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生活丰富多彩,诗歌创作也因此得到了极大鼓励。
诗歌鉴赏:
《秋日二首》以清新自然的秋景为主题,描绘了作者对秋天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受。前四句通过描写菊花、荷叶、雁行、蝉声,展现了秋天的生机与变化。菊花的香气与露珠的清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秋的丰收与宁静。后四句则通过云彩和霞光,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对远方美景的向往与对现世的沉思。
诗中反复出现的“秋”字,强调了季节的变迁与时光的流逝。李世民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秋日的美丽,彰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思考。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菊散金风起,荷疏玉露圆:秋风起时,菊花香气四散,荷叶间的露珠晶莹透亮。
- 将秋数行雁,离夏几林蝉:数着飞来的大雁,夏天的蝉声已渐渐远去。
- 云凝愁半岭,霞碎缬高天:云在山间集聚,给人一种愁绪,霞光在高空中如同锦缎般绚丽。
- 还似成都望,直见峨眉前:如同在成都的景致,远远就能看到峨眉山的轮廓。
- 爽气澄兰沼,秋风动桂林:清新的气息使兰沼清澈,秋风轻轻拂动桂树。
- 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露水凝聚如千片玉,菊花在风中散发着金色光辉。
- 日岫高低影,云空点缀阴:阳光下山影高低错落,云彩在空中点缀阴影。
- 蓬瀛不可望,泉石且娱心:蓬瀛的美景难以遥望,但泉水和石头却能让人心情愉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露凝千片玉”,将露水比喻为玉,增加了诗的美感。
- 拟人:如“秋风动桂林”,赋予秋风以情感,使自然更加生动。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给人以和谐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秋天的自然景色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对秋天变化的细腻描绘,表现了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感悟,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菊:象征高洁与坚韧,常在秋天绽放。
- 荷:代表清纯与优雅,出现在秋天的水面上。
- 雁:象征迁徙与季节的变化。
- 云与霞:代表了天空的变化与情感的渲染。
- 泉石:象征自然的宁静与心灵的平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菊散金风起”中的“金风”指的是什么?
- A) 夏天
- B) 秋天
- C) 冬天
- D) 春天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露凝千片__”中缺少的词是?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蓬瀛”指的是一种美丽的风景。(对/错)
答案:
- B) 秋天
- 玉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秋兴八首》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月下独酌》与李世民的《秋日二首》,两者均通过自然景色表达情感,但李白更倾向于表达人生的孤独与哲思,而李世民则关注于季节的变迁与心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