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仁寿寺后山》

时间: 2025-01-06 04:57:25

石閤凌香岫,凭高烟雾开。

人疑送酒客,地即望乡台。

雁度桑乾去,云从碣石来。

鱼龙瀚海北,万古一悲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登仁寿寺后山
何景明 〔明代〕

石閤凌香岫,凭高烟雾开。
人疑送酒客,地即望乡台。
雁度桑乾去,云从碣石来。
鱼龙瀚海北,万古一悲哀。

白话文翻译

在香气四溢的山岫上,石阶高耸入云,
我站在高处,烟雾渐渐散开。
人们疑惑我是不是送酒的客人,
这里正好是俯瞰故乡的地方。
大雁飞向桑乾河,云从碣石山飘来。
鱼龙在浩瀚的大海北方,
万古流传中充满了无尽的悲哀。

注释

  • 石閤:指石阶或石门,象征高远之地。
  • 凌香岫:凌空的香气弥漫在山岫间,形容山的幽雅。
  • 烟雾:指雾气,带有神秘感。
  • 送酒客:指前来送酒的人,暗含着与友人相聚的情景。
  • 望乡台:可以望见故乡的地方,表现思乡之情。
  • 雁度桑乾:雁从桑乾河上空飞过,桑乾河为历史上著名河流。
  • 碣石:指碣石山,地名。
  • 鱼龙瀚海北:描绘海洋的广阔,鱼龙象征着丰富的生物。
  • 万古一悲哀:千古以来总有悲哀,感叹历史的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景明是明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雅致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常常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个人情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重阳节,作者登高望远,感受到自然的壮丽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传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历史悲哀的感伤。

诗歌鉴赏

《九日登仁寿寺后山》是一首描绘秋日登高所见景色的诗作,融合了自然景观与深邃的情感。诗的开头“石閤凌香岫,凭高烟雾开”,描绘出一幅高远清幽的山景,表明了诗人站在高处俯瞰的视角,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暗含着一种超然的心境。接着“人疑送酒客,地即望乡台”,诗人自问自答,似乎在回应外界对自己身份的猜疑,同时通过“望乡台”的提及,加深了对故乡的依恋和思念。

后两句“雁度桑乾去,云从碣石来”描绘了季节的变迁和迁徙的鸟群,增强了诗的动态感与时空交错的意象。最后一句“鱼龙瀚海北,万古一悲哀”则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感叹自然与历史的无情,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历史长河中悲剧的深刻思考,这种哀伤感在全诗中回响,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石閤凌香岫:高耸的石阶与香气四溢的山岫,传达出一种清幽的环境氛围。
  2. 凭高烟雾开:站在高处,烟雾渐渐散去,象征着视野的开阔与心境的明朗。
  3. 人疑送酒客:他人对自己身份的猜疑,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4. 地即望乡台:在这高处正好可以眺望故乡,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怀念。
  5. 雁度桑乾去:大雁飞去,暗示着季节的变迁和离别的感伤。
  6. 云从碣石来:云彩从远方的碣石山飘来,增添了自然景象的变幻。
  7. 鱼龙瀚海北:描绘出浩瀚的北方海域,象征着广阔与自由。
  8. 万古一悲哀:感叹历史的无情与人生的悲哀,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深刻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鱼龙”比喻浩瀚的海洋,象征着生命的丰富。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雁与云的描写,赋予了自然以情感,使得景象更为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登高望远的视角,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历史悲哀的深刻思考,情感真挚而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閤:象征着高远的境界与人生态度。
  • 烟雾:代表自然的神秘与朦胧,暗示着人内心的迷惘。
  • :象征着离别与思乡。
  • 鱼龙:象征着浩瀚的生命与自由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石閤凌香岫”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 A. 高耸的石阶
    • B. 香气四溢的山岫
    • C. 二者都有
  2. “人疑送酒客”中的“人”指的是谁?

    • A. 朋友
    • B. 陌生人
    • C. 自己的内心
  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念?

    • A. 自然
    • B. 家乡
    • C. 朋友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何景明《九日登仁寿寺后山》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均以重阳节为背景,表达了思乡之情,但何景明更侧重于自然景观的描绘与历史的反思,而王维则突出兄弟情谊和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十九首》
  • 《中国古代诗歌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