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醉太平·厌厌闷着
厌厌闷着。厌厌闷着。奴儿近日听人咬,把初心忘却。教人病深谩摧拙。凭谁与我分说破,仔细思量怎奈何,见了伏些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内心烦闷的抒发。词人感到厌倦与闷闷不乐,最近听见别人对我指指点点,令我忘却了最初的志向。这样的情况让我心中愈加痛苦,无法自已。又有谁能与我倾诉这些烦恼呢?仔细思考,我又该怎么办?看到身边的人们似乎也都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注释:
- 厌厌:厌烦的样子,表示一种情绪的低落。
- 奴儿:自称,古时对年轻人的称呼,带有亲昵之意。
- 咬:这里指的是人们的议论。
- 初心:最初的心愿或理想。
- 谩摧拙:指的是无情地打击、摧残自己的愚笨。
- 凭谁与我分说破:向谁倾诉自己的苦闷呢?
- 仔细思量:认真考虑。
- 伏些弱:指周围的人也都显得无力和消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这首词的作者为佚名,流传于宋代。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诗词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许多优秀的词人如李清照、苏轼等均在此期间崭露头角。虽然这首词的作者不详,但其情感真挚,能够反映出当时文人内心的苦闷与挣扎。
创作背景:
这首词产生于宋代社会动荡、经济变化的背景下。词人可能生活在一个对理想感到失落的时代,表达了对初心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文人们常常陷入情感的迷惘之中,难以自拔。
诗歌鉴赏:
这首《醉太平·厌厌闷着》以其简练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的失望与无奈。开头的“厌厌闷着”反复出现,渗透出一种无尽的烦闷与抑郁,仿佛在诉说着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挣扎。词人用“奴儿”自称,流露出一种亲密感,似乎在向知己倾诉自己的苦恼。
词中提到的“听人咬”,暗示了外界对词人的议论,这种外部压力让他倍感困扰,连最初的理想也被抛在了脑后。接着“教人病深谩摧拙”,则展现了词人对自己状态的自嘲与无奈,内心的痛苦与外界的苛责相互交织,使他感到无处可逃。
最后一句“见了伏些弱”,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周遭人们同样无力感的感慨。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与生动的意象,词人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厌厌闷着:反复强调情绪的低落与无奈。
- 奴儿近日听人咬:自我定位与外界压力的结合。
- 把初心忘却:对理想的遗忘与现实的妥协。
- 教人病深谩摧拙:自我批评与对外界指责的反思。
- 凭谁与我分说破:孤独感的体现,找不到倾诉的对象。
- 仔细思量怎奈何:反思与自我挣扎的过程。
- 见了伏些弱:周围人同样无力的感叹,形成共鸣。
修辞手法:
- 重复:反复的“厌厌闷着”加深了情绪的沉重感。
- 比喻:将自身的状态比作“病”,形象化了内心的痛苦。
- 问句:通过“凭谁与我分说破”,增强了词人的孤独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的主题是对内心烦闷的抒发与对理想的追忆,表达了在现实生活中对初心的迷失和找不到倾诉对象的孤独感。通过对情感的细腻刻画,反映了宋代文人复杂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初心:象征理想、追求。
- 病:象征内心的痛苦与困扰。
- 弱:象征周围人的无力与无奈。
这些意象不仅反映了个体的情感世界,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普遍心态,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A. 友情 B. 理想的追求 C. 内心的烦闷
- 词中“厌厌闷着”重复出现,主要是为了什么? A. 增强情感 B. 增加字数 C. 表达愤怒
- “奴儿”在这里指代谁? A. 朋友 B. 自己 C. 他人
答案:
- C. 内心的烦闷
- A. 增强情感
- B. 自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比较李清照的《如梦令》与本词,二者均展现了对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但李清照更多地表达了对爱情的追忆,而本词则更侧重于对理想的失落和生活的无奈。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