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李主簿长民二首》

时间: 2025-01-04 10:32:51

帝里从游情最亲,江头一别几经春。

追思语笑恍如昨,时枉音书宁厌频。

忧患自嗟非故我,昂藏不复见斯人。

每哦风月无边句,西望潸然泪满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李主簿长民二首
作者:廖行之

帝里从游情最亲,
江头一别几经春。
追思语笑恍如昨,
时枉音书宁厌频。
忧患自嗟非故我,
昂藏不复见斯人。
每哦风月无边句,
西望潸然泪满巾。

白话文翻译:

在京城的游玩中,情谊最为深厚,
自江边一别,已是数度春秋。
追忆往日的言语与欢笑,仿佛就在昨天,
而此时的音信往来,已然厌倦频繁。
忧愁和困苦让我感叹,这并非我所愿,
昂首阔步再也无法见到你。
每当吟诵那无边的风月,
向西望去,泪水已湿满巾帕。

注释:

  • “帝里”:指的是京城,即宋代的汴京(今河南开封)。
  • “江头”:指的是江边,说明分别的地点。
  • “恍如昨”:恍惚如同昨天,表达对过去的怀念。
  • “音书宁厌频”:音信来往频繁,却已厌倦。
  • “昂藏”:意指高昂的姿态,形容失去对方后的孤独感。
  • “潸然”:形容泪流满面,表现出悲伤之情。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廖行之,宋代诗人,字良之,生平事迹较为模糊,但以其深情的诗作而著称,尤其擅长表达个人情感和对友人的怀念。
  •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李主簿去世之际,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深切怀念与哀悼,在社会动荡与人事无常中,反映了对友情的珍视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挽”字开篇,明确了诗作的哀悼主题。首联通过描绘在京城游玩的亲密关系,开宗明义地表达了作者与李主簿深厚的友情;接着,诗人回忆起江边分别后的岁月,感慨时间的流逝和追忆的无奈。第三联中,诗人感到音信的频繁已经不再令人愉悦,反而让人厌倦,表达出一种对往昔的无尽怀念和对现状的无奈。最终,诗人以“潸然泪满巾”收尾,情感达到高潮,既有对友人的悼念,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而又富有表现力,将诗人的内心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帝里从游情最亲”:在京城的游玩中,情谊最为深厚,揭示了作者与李主簿之间的亲密关系。
    2. “江头一别几经春”:自从江边的一别,已过好几个春天,表现了时间的流逝。
    3. “追思语笑恍如昨”:对往日的回忆如同就在昨天,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
    4. “时枉音书宁厌频”:虽音信往来频繁,却让人感到厌倦,反映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感。
    5. “忧患自嗟非故我”:忧愁和困苦让我感叹,这并非我所愿,表现出内心的挣扎。
    6. “昂藏不复见斯人”:昂首阔步再也无法见到你,表达了失去朋友后的孤独与无奈。
    7. “每哦风月无边句”:每当吟诵那无边的风月,显示出对自然的感悟与内心的寄托。
    8. “西望潸然泪满巾”:向西望去,泪水已湿满巾帕,展现出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怀念与哀伤。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音书宁厌频”“风月无边句”,增强了节奏感和韵律美。
    • 比喻:将音信的频繁比喻为一种厌倦,深刻表达了内心的苦闷。
    • 拟人:通过“追思语笑恍如昨”,赋予回忆以生命,使情感更加真切。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友人的怀念,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友情的珍视,传递出人生无常、友情难再的深切情感。

意象分析:

  • “江头”:象征着离别的地点,承载着友谊的回忆。
  • “风月”:象征着美好的自然景象,也代表着内心的感受与情怀。
  • “泪满巾”:是悲伤的具象表现,强调了诗人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帝里”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长安
    • B. 汴京
    • C. 南京
    • D. 洛阳
  2. 诗人为何对音信感到厌倦?

    • A. 朋友太忙
    • B. 频繁的音信让人感到无奈
    • C. 朋友不再联系
    • D. 诗人不喜欢写信
  3. “潸然泪满巾”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思念
    • C. 愤怒
    • D. 疲惫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与廖行之的这首诗相比,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杜甫的诗更侧重于家国情怀,而廖行之则更倾向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