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雨述怀示弟承检》

时间: 2025-01-04 09:30:30

淋淋霎霎结秋霖,欲使秦城叹陆沈。

晓势遮回朝客马,

夜声滴破旅人心。

青苔重叠封颜巷,白发萧疏引越吟。

不有惠连同此景,江南归思几般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淋淋霎霎结秋霖,
欲使秦城叹陆沈。
晓势遮回朝客马,
夜声滴破旅人心。
青苔重叠封颜巷,
白发萧疏引越吟。
不有惠连同此景,
江南归思几般深。

白话文翻译:

细雨纷纷洒落,秋天的雨水让人感到忧郁,
仿佛使秦城的人们对大海的沉没感到惋惜。
清晨的雨势遮住了返程的客人和他们的马,
夜晚的雨声滴滴答答,击碎了旅人的心灵。
青苔在封闭的巷子里重重叠叠,
白发苍苍的诗人吟唱着忧伤的越地情怀。
若不是惠连(指惠连山)与这雨景相伴,
我对江南的归思又会有多少深沉呢?

注释:

  • 淋淋霎霎:形容细雨不断,霎霎是形容雨水细小而零星的样子。
  • 秦城:指秦朝的都城,象征古代的繁华与沧桑。
  • 陆沈:指大海沉没的情景,表现对历史的感慨。
  • 晓势:清晨的气象;指清晨的降雨。
  • 滴破:指雨声打破了旅人的内心宁静。
  • 青苔:生长在墙壁、石头上的苔藓,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白发萧疏:白发代表年老,萧疏形容孤独。
  • 惠连:指惠连山,古代诗人常用的意象,象征高洁和清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翁承赞,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歌多抒发个人感受,风格清新、细腻,常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结合,展现出深刻的哲理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对秋雨的感怀之时,表现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独和对江南的思念。诗中融入了对历史和人事的感慨,反映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深切体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雨为线索,描绘了在细雨纷飞的背景下,诗人对过往的回忆与对故乡的思念。从“淋淋霎霎结秋霖”开始,细雨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一种忧伤的氛围,仿佛一切都在雨中变得模糊。随着诗歌的深入,诗人通过对雨的描写,逐渐引入了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个人情感的表达。

“欲使秦城叹陆沈”一句,层层递进,似乎在感叹历史的无情,展现出一种对过往辉煌的追忆。而“晓势遮回朝客马,夜声滴破旅人心”则把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紧紧相连,展现了旅人心中孤独的情感。诗的最后两句,诗人通过“青苔重叠封颜巷”与“白发萧疏引越吟”,将时光的流逝与个人的遭遇结合,表达了对时光的感慨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细致描绘,又有对人事的思考,体现了唐诗的精髓。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淋淋霎霎结秋霖:描绘秋雨细腻的情景,营造出忧伤的氛围。
  2. 欲使秦城叹陆沈:感叹历史的沉沦,寄托对往昔的惋惜。
  3. 晓势遮回朝客马:清晨的雨势阻碍了归途,暗示旅人心中孤寂。
  4. 夜声滴破旅人心:夜雨声打破宁静,映射旅人的内心感受。
  5. 青苔重叠封颜巷:青苔象征时光的流逝与无情。
  6. 白发萧疏引越吟:年老的诗人以越地的吟唱表达内心的孤独。
  7. 不有惠连同此景:引入惠连山,寓意高洁,增加诗的深度。
  8. 江南归思几般深:表达对江南的深切思念,与前文情感相呼应。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秋雨比喻人生的无常,引发感伤。
  • 拟人:雨声“滴破”心灵,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晓势遮回”和“夜声滴破”,增强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秋雨中,对历史的感慨、对旅途孤独的思索以及对故乡江南的深切思念。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霖:象征忧伤和凄凉的情感。
  • 秦城:代表历史的辉煌与沧桑,寄托对过往的追忆。
  • 青苔:时间的流逝与孤独的象征。
  • 白发:年老和孤独,暗示对人生的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秋霖”最能代表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忧伤
    • C. 激昂
    • D. 平静
  2. “滴破旅人心”中的“滴破”指的是什么?

    • A. 雨声打破宁静
    • B. 旅人心灵的愤怒
    • C. 破碎的梦想
    • D. 失去的时间
  3. 诗人对江南的思念是通过哪个意象表现的?

    • A. 惠连
    • B. 秋霖
    • C. 白发
    • D. 青苔

答案:

  1. B
  2. A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对,翁承赞的诗更注重对环境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沉思,李白则更多展现了豪放与洒脱。两者在主题上都关注个人情感,但表现手法与情感基调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选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