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下霁后晓眺》
时间: 2025-01-19 19:02: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华下霁后晓眺
作者:翁承赞 〔唐代〕
结茅幽寂近禅林,霁景烟光著柳阴。
千嶂华山云外秀,万重乡思望中深。
老嫌白发还偷镊,贫对春风亦强吟。
花畔水边人不会,腾腾闲步一披襟。
白话文翻译
在禅林附近搭建茅屋,幽静而恬淡,雨霁之后,烟光映照在柳树的阴影中。
千丈的华山在云外显得格外秀丽,层层叠叠的乡愁在心中愈加深重。
年老的我嫌弃白发依然偷偷地用镊子拔掉,面对春风即使贫穷也要高歌吟唱。
在花边水畔的人们无法理解我的心境,我悠然自得地散步,随意披一件衣裳。
注释
字词注释
- 结茅:搭建茅草屋。
- 幽寂:幽静,安静。
- 霁景:雨后天气晴朗的景象。
- 千嶂:千山,形容山的众多与高耸。
- 乡思:对故乡的思念。
- 偷镊:偷偷地用镊子拔掉白发,这里形容对衰老的不满。
- 贫:指贫穷。
- 腾腾:形容轻松自在的样子。
典故解析
诗中提及的“华山”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象征着高远与壮丽。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翁承赞(约820年-约886年),字景山,唐代诗人,因其诗作清新俊逸,颇具特色,常被后人称道。翁承赞的诗歌多描绘山水,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及个人情感的细腻。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翁承赞晚年,因经历了人生的风雨,诗中流露出对生活的反思与对故乡的思念,也表现了他对衰老的无奈与对生命的热爱。
诗歌鉴赏
《华下霁后晓眺》是一首富有情感的山水田园诗,诗人通过优美的自然景象,抒发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整首诗以“幽寂”的环境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开头两句以“结茅幽寂近禅林”引入,描绘了诗人隐居于山林之中,享受雨后清新的自然景色,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千嶂华山云外秀,万重乡思望中深”,诗人用华山的高大与远方的云彩,烘托出自己深沉的乡愁,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思念。接着,诗人自嘲“老嫌白发还偷镊”,这句以幽默的方式展现了对衰老的无奈,流露出对青春的渴望。即使在贫穷中,他依然能“对春风亦强吟”,这表现了诗人乐观的生活态度,展现了人生态度的豁达。
最后两句“花畔水边人不会,腾腾闲步一披襟”则描绘了诗人的闲适生活状态,虽身处幽静之地,却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整首诗在自然的描绘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故乡的思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结茅幽寂近禅林:描绘诗人隐居的环境,突出宁静的氛围。
- 霁景烟光著柳阴:雨后清新的光景,给人一种舒适的感受。
- 千嶂华山云外秀:华山的壮丽在远处云彩的映衬下更加显得秀丽。
- 万重乡思望中深:层层的乡愁在心中愈加加深。
- 老嫌白发还偷镊:对老去的不满与无奈。
- 贫对春风亦强吟:即便生活贫困,依然对生活充满热情。
- 花畔水边人不会:在这样的环境中,旁人无法理解他的心境。
- 腾腾闲步一披襟: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表现出一种洒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华山比作心中的思念,形成鲜明对比。
- 对仗:如“千嶂华山”与“万重乡思”,结构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情与乐观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禅林:象征清静与内心的宁静。
- 柳阴:代表柔美与生命的气息。
- 华山:象征壮丽与伟大。
- 乡思:代表对故乡的深情与怀念。
- 春风:象征希望与生机。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也深化了情感的表达,彰显出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华山”象征什么?
A. 贫穷
B. 壮丽
C. 乡愁
D. 老去 -
诗人对老去的态度是?
A. 无奈
B. 愉悦
C. 忽视
D. 轻松 -
“腾腾闲步一披襟”的意思是什么?
A. 悠然自得
B. 忙忙碌碌
C. 苦苦挣扎
D. 失落无奈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山水田园,表达隐逸生活的美好。
- 李白《庐山谣》:表现高山的壮丽与对自然的赞美。
诗词对比
翁承赞与王维的诗歌在自然描绘上有相似之处,但翁承赞更多地融入了个人情感与乡愁,而王维的诗则更加强调自然的安宁与和谐美。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在风格上的独特性与共同点。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华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选》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