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闽王改赐乡里》

时间: 2024-09-19 22:08:54

乡名文秀里光贤,别向钧台造化权。

阀阅便因今日贵,

德音兼与后人传。

自从受赐身无力,向未酬恩骨肯镌。

归阙路遥心更切,不嫌扶病倚旌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乡名文秀里光贤,别向钧台造化权。
阀阅便因今日贵,德音兼与后人传。
自从受赐身无力,向未酬恩骨肯镌。
归阙路遥心更切,不嫌扶病倚旌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和对恩赐的感慨。诗中提到他来自一个名叫“文秀里”的地方,那里的人才辈出。他感慨自己能获得这样的荣耀与恩赐,感到非常欣喜。然而,随着恩赐的到来,自己的身体却愈发虚弱,感觉难以回报这份恩情。他思念故乡,心中愈加迫切,尽管身体不好,仍不嫌辛苦地依靠旗帜回返。

注释:

  • 乡名:指的是故乡的名字。
  • 文秀里:一个地名,表示这个地方的人才出众。
  • 光贤:形容这个地方的人品德和才华光辉显赫。
  • 钧台:古代的官署,象征权力与地位。
  • 阀阅:阀门、门第,指的是社会地位。
  • 德音:美德的声誉。
  • 酬恩:回报恩情。
  • 归阙:回归朝廷,阙指的是宫殿或朝廷。
  • 旌旃:旗帜,古时出征或入朝时所用的标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翁承赞,唐代诗人,其作品多描写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个人奋斗的时期,作者感受到自己在官场上的荣耀与身体的虚弱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翁承赞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恩赐的感慨。首句“乡名文秀里光贤”设定了诗的基调,直白而真诚。随后,诗人借用“钧台”这一权力象征,反映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变化。对“阀阅便因今日贵”的描写,暗示了因为受封而带来的责任与压力。

而“自从受赐身无力,向未酬恩骨肯镌”则体现了深切的自责与无力感,诗人在获得荣华富贵的同时,感到身体的虚弱与未能回报恩惠的惆怅。最后两句“归阙路遥心更切,不嫌扶病倚旌旃”则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出即使身患疾病,仍然渴望回归故乡的强烈愿望。这种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恩情无法回报的无奈,构成了诗的核心情感,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乡名文秀里光贤:介绍故乡的名声与人杰。
  2. 别向钧台造化权:离开故乡后,获得了权力与地位。
  3. 阀阅便因今日贵:如今因地位的提升而感到自豪。
  4. 德音兼与后人传:自己的德行和声誉会被后人铭记。
  5. 自从受赐身无力:得到荣华后却感到身体虚弱。
  6. 向未酬恩骨肯镌:未能回报恩情,心中愧疚难平。
  7. 归阙路遥心更切:归家的路途遥远,内心愈发着急。
  8. 不嫌扶病倚旌旃:即使身体不好,依然不怕辛苦回乡。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德音兼与后人传”对“阀阅便因今日贵”。
  • 比喻:将“钧台”比作权力之象征,表达身份的变化。
  • 排比:通过对身体与内心感受的并列,增强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个人的荣誉与身体的虚弱,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感恩之情,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展现了唐代士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光贤:象征德才兼备的人。
  • 钧台: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 德音:代表道德与声誉。
  • 旌旃:象征归心似箭的心情。

这些意象不仅传达了诗人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名声与地位的重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故乡名字是什么? A. 文秀里
    B. 光贤里
    C. 钧台
    D. 旌旃

  2. 诗人对获得的恩赐感到: A. 高兴
    B. 愧疚
    C. 无所谓
    D. 没有感触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想要逃避
    B. 归乡的期待
    C. 对未来的迷茫
    D. 对现状的满意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在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诗人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关切,而李白的《静夜思》则通过对月亮的描绘,传达了对家乡的深情。两者都体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各自的表达方式与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