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塞下 黄滔 〔唐代〕
匹马萧萧去不前,平芜千里见穷边。 关山色死秋深日,鼓角声沈霜重天。 荒骨或衔残铁露,惊风时掠暮沙旋。 陇头冤气无归处,化作阴云飞杳然。
白话文翻译
一匹马孤独地嘶鸣,不愿前行,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荒芜,直达边疆的尽头。 关山在深秋的日子里显得死寂,战鼓和号角的声音在霜重的天空中沉寂。 荒野中的尸骨间或露出残破的兵器,狂风不时掠过傍晚的沙尘。 陇头的冤魂无处可归,化作阴云飘渺无踪。
注释
- 匹马萧萧去不前:匹马,指一匹马。萧萧,形容马嘶声。去不前,不愿前行。
- 平芜千里见穷边:平芜,指平坦的荒野。穷边,边疆的尽头。
- 关山色死秋深日:关山,指边关的山脉。色死,形容景色死寂。
- 鼓角声沈霜重天:鼓角,战鼓和号角。声沈,声音沉寂。霜重天,霜重的天空。
- 荒骨或衔残铁露:荒骨,指战死者的尸骨。衔残铁,指尸骨间露出的残破兵器。
- 惊风时掠暮沙旋:惊风,狂风。暮沙旋,傍晚的沙尘旋转。
- 陇头冤气无归处:陇头,指陇山一带。冤气,冤魂的气息。
- 化作阴云飞杳然:阴云,指冤魂化作的阴云。飞杳然,飘渺无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滔,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反映边塞生活,风格沉郁悲壮。
创作背景: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景象和战争的残酷,反映了诗人对边疆战士的同情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荒凉景象和战争的残酷,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战士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诗中“匹马萧萧去不前”一句,以马的嘶鸣和不愿前行的形象,象征了边疆战士的孤独和无奈。“关山色死秋深日,鼓角声沈霜重天”则进一步以死寂的关山和沉寂的鼓角声,渲染了边塞的荒凉和战争的残酷。最后两句“陇头冤气无归处,化作阴云飞杳然”则以冤魂化作阴云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中牺牲者的哀悼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匹马萧萧去不前:通过马的嘶鸣和不愿前行的形象,表达了边疆战士的孤独和无奈。
- 平芜千里见穷边:以平坦的荒野直达边疆的尽头,描绘了边塞的辽阔和荒凉。
- 关山色死秋深日:以死寂的关山和深秋的日子,渲染了边塞的荒凉和战争的残酷。
- 鼓角声沈霜重天:以沉寂的鼓角声和霜重的天空,进一步渲染了边塞的荒凉和战争的残酷。
- 荒骨或衔残铁露:以战死者的尸骨和残破的兵器,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牺牲者的悲惨。
- 惊风时掠暮沙旋:以狂风和傍晚的沙尘,描绘了边塞的荒凉和战争的残酷。
- 陇头冤气无归处:以冤魂无处可归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中牺牲者的哀悼。
- 化作阴云飞杳然:以冤魂化作阴云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拟人:如“匹马萧萧去不前”中的“去不前”,赋予马以人的情感。
- 比喻:如“关山色死秋深日”中的“色死”,比喻关山的死寂。
- 对仗:如“鼓角声沈霜重天”中的“声沈”和“霜重”,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边塞战士的同情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匹马:象征边疆战士的孤独和无奈。
- 平芜:象征边塞的辽阔和荒凉。
- 关山:象征边塞的荒凉和战争的残酷。
- 鼓角:象征战争的残酷和牺牲者的悲惨。
- 荒骨:象征战争的残酷和牺牲者的悲惨。
- 惊风:象征边塞的荒凉和战争的残酷。
- 陇头冤气:象征战争中牺牲者的哀悼。
- 阴云:象征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匹马萧萧去不前”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孤独和无奈 C. 愤怒 D. 平静
-
“关山色死秋深日”中的“色死”是什么意思? A. 颜色鲜艳 B. 景色死寂 C. 景色美丽 D. 景色模糊
-
诗中“陇头冤气无归处”一句,表达了什么? A. 对和平的渴望 B. 对战争的反思 C. 对牺牲者的哀悼 D. 对边塞的赞美
答案: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同样描绘了边塞的荒凉和战争的残酷。
- 王之涣《凉州词》:描绘了边塞的荒凉和战士的孤独。
诗词对比:
- 王昌龄《出塞》与黄滔《塞下》:都描绘了边塞的荒凉和战争的残酷,但王昌龄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战士的赞美和对国家的忠诚。
- 王之涣《凉州词》与黄滔《塞下》:都描绘了边塞的荒凉和战士的孤独,但王之涣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边塞风光的赞美和对战士的同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黄滔的全部诗作。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黄滔诗作的详细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和黄滔的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