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边上从事 黄滔 〔唐代〕 斜日下孤城,长吟出点兵。 羽书和客卷,边思杂诗情。 朔雪定鸿翼,西风严角声。 吟馀多独坐,沙月对楼生。
白话文翻译:
夕阳斜照在孤城之上,我长吟着出征的号令。 紧急的军书和客人的书卷,边疆的思绪混杂着诗意。 北方的雪定能安定鸿雁的翅膀,西风中传来严厉的号角声。 吟咏之后我常常独自坐着,沙地上的月亮对着楼阁升起。
注释:
- 斜日:夕阳。
- 孤城:边疆的城池,常指边防要塞。
- 长吟:长声吟咏。
- 点兵:召集士兵,准备出征。
- 羽书:古代用鸟羽插在信封上表示紧急的文书。
- 客卷:客人的书卷,可能指书信或文稿。
- 边思:边疆的思绪。
- 杂诗情:混杂着诗意的情感。
- 朔雪:北方的雪。
- 定鸿翼:安定鸿雁的翅膀,比喻安定边疆。
- 西风:秋风。
- 严角声:严厉的号角声,象征军队的集结和出征。
- 吟馀:吟咏之后。
- 沙月:沙地上的月亮。
- 对楼生:对着楼阁升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滔是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他的诗作多涉及边塞生活和军事题材,风格沉郁,情感深沉。这首诗《寄边上从事》反映了诗人对边疆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军事征战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黄滔在边疆任职期间,寄给同僚或朋友的诗作,表达了他对边疆生活的感慨和对军事征战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疆的孤寂景象和军事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边疆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军事征战的思考。诗中“斜日下孤城”和“朔雪定鸿翼”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苍凉而壮美的边疆氛围。诗人通过对“羽书”和“边思”的描写,展现了他对边疆事务的关注和对诗意的追求。最后两句“吟馀多独坐,沙月对楼生”则表达了诗人在边疆的孤独和沉思。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典型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斜日下孤城”:夕阳斜照在孤城之上,营造出一种苍凉的氛围。
- “长吟出点兵”:诗人长声吟咏着出征的号令,表现出对军事征战的关注。
- “羽书和客卷”:紧急的军书和客人的书卷,反映了边疆的紧张氛围和诗人的社交生活。
- “边思杂诗情”:边疆的思绪混杂着诗意,表达了诗人对边疆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诗意的追求。
- “朔雪定鸿翼”:北方的雪定能安定鸿雁的翅膀,比喻安定边疆。
- “西风严角声”:西风中传来严厉的号角声,象征军队的集结和出征。
- “吟馀多独坐”:吟咏之后诗人常常独自坐着,表达了诗人在边疆的孤独。
- “沙月对楼生”:沙地上的月亮对着楼阁升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孤独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朔雪定鸿翼”中,用“定鸿翼”比喻安定边疆。
- 拟人:“西风严角声”中,将西风拟人化,赋予其严厉的特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斜日下孤城”与“沙月对楼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边疆生活和军事征战。诗人通过对边疆孤寂景象和军事氛围的描绘,表达了对边疆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军事征战的思考。诗中展现了诗人的孤独和沉思,以及对安定边疆的期望。
意象分析:
- 斜日: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和边疆的孤寂。
- 孤城:边疆的城池,象征边防要塞和孤独。
- 羽书:紧急的文书,象征边疆的紧张氛围。
- 朔雪:北方的雪,象征边疆的寒冷和安定。
- 西风:秋风,象征军事征战的氛围。
- 沙月:沙地上的月亮,象征边疆的宁静和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斜日下孤城”中的“孤城”指的是什么? A. 边疆的城池 B. 孤独的城市 C. 废弃的城池 D. 繁华的城市 答案:A
-
诗中“朔雪定鸿翼”中的“定鸿翼”比喻什么? A. 安定边疆 B. 鸿雁的翅膀 C. 北方的雪 D. 军事征战 答案:A
-
诗中“西风严角声”中的“严角声”象征什么? A. 军队的集结 B. 秋风的声音 C. 严厉的命令 D. 边疆的宁静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同样是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对边疆生活的感慨和对军事征战的思考。
- 王之涣《登鹳雀楼》:虽然不是边塞诗,但通过描绘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边疆的关切。
诗词对比:
- 王昌龄《出塞》与黄滔《寄边上从事》:两首诗都涉及边疆生活和军事征战,但王昌龄的诗更加豪迈,黄滔的诗更加沉郁。
- 王之涣《登鹳雀楼》与黄滔《寄边上从事》: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边疆的关切,但王之涣的诗更加宏大,黄滔的诗更加细腻。
参考资料:
- 《全唐诗》:收录了黄滔的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对理解黄滔的诗作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