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少蕴生朝三首》

时间: 2025-01-06 12:04:53

绿发翶翔翰苑春,升平三辅已朱轮。

诗成山谷句中眼,名应石林天上人。

耆旧政须廊庙具,蕃宣聊寄股肱臣。

生朝剩欲为公寿,醉里苹花度曲新。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叶少蕴生朝三首

作者: 张元干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绿发翶翔翰苑春,升平三辅已朱轮。
诗成山谷句中眼,名应石林天上人。
耆旧政须廊庙具,蕃宣聊寄股肱臣。
生朝剩欲为公寿,醉里苹花度曲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绿发的鸟儿在翰苑中飞翔,盛世的三辅(指京城及其周边地区)已如朱轮般辉煌。诗人在山谷中创作出佳句,名气应该能与石林的仙人相媲美。年长者的政务必须要在廊庙中安置,广泛的宣扬只寄托于他身边的重要臣子。生辰的时光仍希望为公者祝寿,醉卧其中,花间度过新的乐曲。


注释:

  • 绿发: 指春天的绿意,象征生机与活力。
  • 翶翔: 飞翔,形容鸟儿在空中自在地飞舞。
  • 三辅: 指的是京城及其周边的地区,象征繁荣的地方。
  • 朱轮: 指红色的车轮,象征着国家的繁华与富强。
  • 山谷句: 指在山谷中形成的诗句,代表创作的灵感。
  • 耆旧: 年长者,古代对年长智者的尊称。
  • 廊庙: 指政治中心,代表政治权力的所在。
  • 蕃宣: 广泛宣扬,指传播的过程。
  • 股肱臣: 指重要的辅佐之臣,形容关键的支持力量。
  • 生朝: 生辰,指个人的生日。
  • 苹花: 指水边的花,暗喻春天的美好。

典故解析:

  • 石林天上人: 可能是指道教中的仙人,意味着诗人希望自己的名声能如同仙人般流传。
  • 廊庙: 在古代,廊庙是政治中心,表示对政治的关注与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元干,宋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而闻名,作品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政治的关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繁荣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对和平盛世的珍视与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较为严谨,韵律和谐,展现了宋代诗歌的典雅。诗中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开头的“绿发翶翔翰苑春”便引入了春天的生机,给人一种清新而愉悦的感觉。接下来提到的“升平三辅已朱轮”,则直接将视角转向政治,展现出诗人对国家繁荣的关心。

在后半部分,诗人提到“耆旧政须廊庙具”,暗示着政治上的老者需要在权力中心有所作为。这一转变让人看到诗人不仅仅关注个人的生活,更关心社会的整体运作。最后,诗人以“生朝剩欲为公寿”结束,表达了对公者的祝福,显示出一种人文关怀。

整首诗不仅有着丰富的自然意象,还有着深刻的社会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未来的希望,是一首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绿发翶翔翰苑春: 描绘春天,绿意盎然,鸟儿飞舞,展现生机。
  2. 升平三辅已朱轮: 形容国家繁荣,政务顺利。
  3. 诗成山谷句中眼: 在山谷中得灵感,表达对创作的热情。
  4. 名应石林天上人: 希望自己的名声如同仙人般久远。
  5. 耆旧政须廊庙具: 指年长者在政治中的重要性。
  6. 蕃宣聊寄股肱臣: 对于政治的宣扬寄托于重要臣子。
  7. 生朝剩欲为公寿: 个人的生辰祝愿为公者长寿。
  8. 醉里苹花度曲新: 以醉意享受春天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 使用“朱轮”比喻国家的繁荣。
  • 对仗: 诗句中对称的结构使诗歌更具韵律感。
  • 意象: 通过春天的自然景象传达诗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国家繁荣和政治的思考,同时通过个人的生辰祝愿提升了诗的情感层次,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和生活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 代表生机、希望与新生。
  • 翶翔: 象征自由与无拘无束的生活。
  • 朱轮: 映射国家的繁荣与安定。
  • 山谷: 表示灵感的源泉与自然的怀抱。
  • 苹花: 代表春天的美好与诗人的陶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绿发翶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秋天的落叶
    B. 春天的鸟儿飞翔
    C. 冬天的雪景

  2. “生朝剩欲为公寿”中“公”指的是谁?
    A. 诗人自己
    B. 国家或领导者
    C. 朋友

  3. 该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A. 悲伤
    B. 喜悦与祝福
    C. 忧虑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陶渊明: 关注个人隐逸与自然的和谐。
  • 李白: 侧重于豪放与人生的畅快。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在面对自然与社会时的不同态度与情感流露,进一步丰富了对诗歌的理解。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