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林天和》

时间: 2025-01-06 11:41:01

叹息宜春守,抽簪未乱归。

不应徒告老,要是久知几。

筑室聊遮雨,耘田止疗饥。

杜门何悔吝,牖下敛朝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林天和
叹息宜春守,抽簪未乱归。
不应徒告老,要是久知几。
筑室聊遮雨,耘田止疗饥。
杜门何悔吝,牖下敛朝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林天和的怀念与惋惜。诗人叹息自己在春天守护着乡土,却未能如愿归来;即使年老,也不应空口告诉别人。若是早知人生短暂,何必再计较成败?在此筑室可以遮挡风雨,耕田则能解决饥饿。闭门不出,何必后悔曾经的吝啬,窗下整理衣衫,似乎是在清理过去的心绪。

注释:

  • 宜春守:指在春天的时节守护某种事物,表达了一种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 抽簪:指的是将发簪取下,象征着放下世俗的束缚。
  • 徒告老:空口告知自己年老,没有实际的成果。
  • 筑室:建造房屋,象征着安居乐业。
  • 杜门:闭门不出,象征隐居或不愿与外界交往。

典故解析:

“筑室聊遮雨”可理解为一种隐逸的生活方式,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类似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思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元干,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抒情和写景见长,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林天和去世之际,诗人借此表达对朋友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感慨,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人生短暂、友情珍贵的深刻认识。

诗歌鉴赏:

《挽林天和》是一首充满感伤与哲理的挽歌,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友人的怀念与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首句“叹息宜春守”,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感慨,春天象征着青春与生命的美好,然而人却不能永驻此时。接着“抽簪未乱归”,暗示诗人内心的矛盾,既希望归隐,又难以割舍世俗的牵绊。第三句“不应徒告老”,流露出诗人对年老的无奈与反思,人生短暂,应该珍惜每一个当下而不是空谈岁月的流逝。

诗的后半部分“筑室聊遮雨,耘田止疗饥”,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态度,虽然有风雨,但仍要自给自足,努力生活。最后的“杜门何悔吝”,表示诗人对过往的沉思,闭门谢客,或许是对生活的一种自我保护,也可能是对人生选择的后悔与反思。整首诗情感深邃,情景交融,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叹息宜春守:感叹在春天守护着某种美好。
    • 抽簪未乱归:放下世俗的束缚,却难以归来。
    • 不应徒告老:年老时不应仅仅感叹。
    • 要是久知几:若早知人生短暂,何必计较。
    • 筑室聊遮雨:在此建屋以避风雨。
    • 耘田止疗饥:耕作以填饱肚子。
    • 杜门何悔吝:闭门不出,是否后悔。
    • 牖下敛朝衣:窗下整理衣衫,整理思绪。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筑室聊遮雨,耘田止疗饥”,构成鲜明的对照。
    • 比喻:将生活比作风雨,暗示人生的不易。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传递了一种在世俗中追求内心宁静的哲理。

意象分析:

  • 春天: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美好。
  • 房屋:隐喻归属与安全感。
  • 田地:代表生存与劳动的意义。
  • 杜门:象征隐逸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抽簪未乱归”意指? A. 放下束缚
    B. 返回故乡
    C. 失去理智
    D. 归隐山林

  2. “筑室聊遮雨”象征什么? A. 生活的困境
    B. 隐居的生活
    C. 友谊的珍贵
    D. 年龄的增长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陶渊明的作品相比,张元干的诗更为感伤,强调了对友人的怀念,而陶渊明则更侧重于隐逸生活的理想与宁静。两者都反映了对人生的思考,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陶渊明与他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