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程德孺赴江西》
时间: 2025-01-14 19:58: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程德孺赴江西 程侯治楚我独知,去时民作婴儿啼。 归来明光见天子,还把一节来江西。 年来屡下宽大诏,赤子未免寒与饥。 恩如忧病政如药,知病无药何由治。 朝廷法度寄吏手,付授得所乃合宜。 事如黑白初易睹,敢以容悦相蒙欺。 此行委寄意不浅,列城数十受指挥。 任官轻外最弊法,省阁无补真何为。 遥知敏手多暇日,不废樽俎环蛾眉。 从君多乞歙州纸,岁晏天禄供吟诗。
白话文翻译
程侯治理楚地的情况我独自了解,他离开时百姓如婴儿般哭泣。 他归来在明光殿见天子,又带着使命来到江西。 近年来朝廷多次颁布宽大政策,但百姓仍未免受寒冷和饥饿之苦。 恩惠如同治疗疾病的药物,知道有病却无药可治怎么办。 朝廷的法度寄托在官吏手中,交付得当才是合适的。 事情的是非黑白初看容易分辨,怎敢以表面的喜悦相欺骗。 此行寄托的期望不浅,数十座城池都受他指挥。 任官轻视外派是最糟糕的做法,省阁中无所作为真是什么用也没有。 遥想他敏捷的手法和空闲的日子,不会荒废宴饮和环绕美人。 从他那里多讨些歙州纸,年底时供我吟诗之用。
注释
- 程侯:指程德孺,诗中的主人公。
- 明光:指明光殿,古代皇帝接见臣子的地方。
- 宽大诏:指朝廷颁布的宽大政策。
- 赤子:指百姓。
- 樽俎:指宴饮。
- 蛾眉:指美人。
- 歙州纸:古代歙州(今安徽歙县)产的优质纸张。
- 天禄:指朝廷的藏书楼,这里指诗人的创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张耒送别程德孺赴江西任职时所作。诗中表达了对程德孺的敬佩和对其赴任的期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程德孺的赞美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展现了张耒的政治见解和人文关怀。诗中“恩如忧病政如药”一句,巧妙地将政治与医疗相比,表达了作者对政治改革的期待。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程德孺个人能力的认可,认为他能够有效地治理地方,改善百姓的生活。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张耒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程侯治楚我独知:点明了程德孺的治理能力和作者对其的了解。
- 去时民作婴儿啼:形容百姓对程德孺的离去感到不舍。
- 归来明光见天子:描述程德孺归来见天子的场景。
- 还把一节来江西:说明程德孺再次被任命到江西。
- 年来屡下宽大诏:指出朝廷多次颁布宽大政策。
- 赤子未免寒与饥:反映百姓仍受苦难。
- 恩如忧病政如药:比喻政治改革如同治病。
- 知病无药何由治:表达对政治改革的迫切需求。
- 朝廷法度寄吏手:强调法度的重要性。
- 付授得所乃合宜:认为任命得当是关键。
- 事如黑白初易睹:指出事情的是非容易分辨。
- 敢以容悦相蒙欺:反对表面的虚假喜悦。
- 此行委寄意不浅:表达对程德孺的期望。
- 列城数十受指挥:说明程德孺的职责重大。
- 任官轻外最弊法:批评轻视外派的弊端。
- 省阁无补真何为:质疑无所作为的官员。
- 遥知敏手多暇日:预见程德孺的才能和闲暇。
- 不废樽俎环蛾眉:暗示程德孺的生活不会荒废。
- 从君多乞歙州纸:表达对程德孺的亲近和期待。
- 岁晏天禄供吟诗:期待年底能有诗作。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恩如忧病政如药”,将政治与医疗相比,形象生动。
- 对仗:如“事如黑白初易睹”,对仗工整,增强语言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程德孺的赴任和政治改革展开,表达了作者对程德孺的敬佩和对政治改革的期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婴儿啼:象征百姓的不舍和依赖。
- 明光:象征朝廷的权威和庄严。
- 宽大诏:象征朝廷的仁政。
- 赤子:象征百姓的苦难。
- 药:象征政治改革。
- 樽俎:象征宴饮和享受。
- 蛾眉:象征美人。
- 歙州纸:象征文学创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恩如忧病政如药”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诗中“去时民作婴儿啼”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百姓的喜悦 B. 百姓的不舍 C. 百姓的愤怒 D. 百姓的无奈
-
诗中“遥知敏手多暇日”一句预见了程德孺的什么特点? A. 懒惰 B. 忙碌 C. 才能 D. 闲暇
答案:
- A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同样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佩和期望。
诗词对比:
- 张耒《送程德孺赴江西》与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张耒的诗更侧重于政治改革和社会现实,而黄庭坚的诗则更注重个人情感和文学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张耒的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