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乐天洛城春齐梁体八韵》
时间: 2025-01-01 14:10: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乐天洛城春齐梁体八韵
作者: 刘禹锡 〔唐代〕
帝城宜春入,游人喜意长。
草生季伦谷,花出莫愁坊。
断云发山色,轻风漾水光。
楼前戏马地,树下斗鸡场。
白头自为侣,绿酒亦满觞。
潘园观种植,谢墅阅池塘。
至闲似隐逸,过老不悲伤。
相问焉功德,银黄游故乡。
白话文翻译:
在春天的帝都,春意盎然,游人们心情愉悦。
草木在季伦谷中茂盛生长,花朵在莫愁坊里竞相开放。
云彩轻轻散开,山色愈加清晰;微风荡漾着水光,波光粼粼。
楼前是游玩马匹的场地,树下则是斗鸡的场所。
白头人相伴,绿酒满杯;在潘园中观赏种植,谢墅旁边游览池塘。
闲适的生活仿佛隐居一般,年老时也不感到悲伤。
我问你们这些年有什么功德,银黄的游子回到故乡。
注释:
- 帝城: 指的是长安,即唐朝的都城。
- 季伦谷: 指的是春天的季节,可能是一个地名。
- 莫愁坊: 可能是指长安的一处地方,以花出名。
- 白头自为侣: 形容年长的人依然有伴侣。
- 绿酒: 绿色的酒,可能指的是一种春酒。
- 潘园: 指潘江的园子,可能是指一种园艺活动。
- 谢墅: 是指谢家庄园,可能是个地名。
- 银黄: 可能指银色和黄色,象征着富贵和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醉吟生,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的诗歌以清新、明朗著称,善于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刘禹锡在政治上屡遭贬谪,但他始终保有乐观的心态,作品中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故土的思念。
创作背景:
《和乐天洛城春齐梁体八韵》写于唐朝时期,正值春天,诗人通过描绘春日的美景,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春天的赞美,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该诗是在与好友乐天(白居易)交游的背景下创作,体现了诗人对友谊和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刘禹锡的这首诗以春天为背景,描绘了帝城春日的美丽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诗的开头两句“帝城宜春入,游人喜意长”,以春天的到来为引子,表现出游人们心情愉快的状态,给人一种欢快而温暖的感觉。
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象,草木繁盛,花儿盛开,形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图景。“断云发山色,轻风漾水光”,云朵散开,山的颜色愈加鲜明,微风吹拂着水面,水光闪烁,展现了春天的明媚与生动。
诗中对游乐场景的细致描绘,如“楼前戏马地,树下斗鸡场”,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热闹与欢愉。最后几句反映了诗人对老年生活的淡然态度,提到“至闲似隐逸,过老不悲伤”,表现了一种超然的生活哲学。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愉悦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人生的哲理,体现了刘禹锡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帝城宜春入: 诗人开篇引入春天的美好,点明了时节和地点。
- 游人喜意长: 游人们的欢愉心情,表现出春日的生机。
- 草生季伦谷,花出莫愁坊: 自然界的繁盛,草木花卉的蓬勃生长。
- 断云发山色: 描述云彩的变幻,带来山色的清晰。
- 轻风漾水光: 描绘春风轻拂水面,水波荡漾的情景。
- 楼前戏马地,树下斗鸡场: 具体的游乐场景,生动活泼。
- 白头自为侣: 白头人依然有伴侣,传达一种温情。
- 绿酒亦满觞: 绿酒满杯,象征着宴饮的欢乐。
- 潘园观种植,谢墅阅池塘: 描述游览的场所,体现生活的闲适。
- 至闲似隐逸,过老不悲伤: 表达诗人对生活的淡然态度。
- 相问焉功德,银黄游故乡: 反映对过去的回忆与思考。
修辞手法:
- 对仗: “草生季伦谷,花出莫愁坊”中上下句对仗工整。
- 比喻: 诗中多处提及自然景象,运用形象比喻展示春天的美。
- 拟人: 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如“轻风漾水光”。
主题思想:
这首诗歌的主题是春天的美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 代表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 游人: 象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 草木: 自然的生命力,生机勃勃。
- 云水: 象征着自由与灵动。
- 酒: 代表欢聚与友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白居易
- B. 刘禹锡
-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莫愁坊”指的是?
- A. 一种酒
- B. 一处风景名胜
- C. 一个诗人
-
诗中表现的生活态度是什么?
- A. 悲观
- B. 乐观
- C. 消极
答案:
- B. 刘禹锡
- B. 一处风景名胜
- B. 乐观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 孟浩然
- 《江南春》 - 杜甫
- 《春夜喜雨》 - 杜甫
诗词对比:
- 《春晓》: 通过描绘春日的清晨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展现出春天的宁静与美好。
- 《江南春》: 同样描绘春天,但更侧重于风景的秀美与诗人的感受。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