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绶鸟词》
时间: 2024-12-29 19:32:35意思解释
吐绶鸟词
原文展示:
越山有鸟翔寥廓,
嗉中天绶光若若。
越人偶见而奇之,
因名吐绶江南知。
四明天姥神仙地,
朱鸟星精钟异气。
赤玉雕成彪炳毛,
红绡翦出玲珑翅。
湖烟始开山日高,
迎风吐绶盘花绦。
临波似染琅琊草,
映叶疑开阿母桃。
花红草绿人间事,
未若灵禽自然贵。
鹤吐明珠暂报恩,
鹊衔金印空为瑞。
春和秋霁野花开,
玩景寻芳处处来。
翠幕雕笼非所慕,
珠丸柘弹莫相猜。
栖月啼烟凌缥缈,高林先见金霞晓。
三山仙路寄遥情,
刷羽扬翘欲上征。
不学碧鸡依井络,
愿随青鸟向层城。
太液池中有黄鹄,
怜君长向高枝宿。
如何一借羊角风,
来听箫韶九成曲。
白话文翻译:
在越山上,有鸟儿在辽阔的天空中飞翔,
它的嗉囊中闪烁着如同天绶的光辉。
偶尔有越地的人见到它,感到惊奇,
因此称它为“吐绶”,江南的人也都知道。
四明山是天姥的神仙之地,
朱鸟犹如星辰般的精气,钟鸣异彩。
赤玉雕刻而成的翅毛光彩夺目,
红绡剪出的翅膀玲珑剔透。
湖面上烟雾初开,山日渐高,
迎风而来,吐绶鸟盘旋如花带。
岸边的水草似乎被染成了琅琊的颜色,
映衬着树叶,令人疑惑是阿母桃花。
人间的花红草绿之事,
不及这灵禽自然而显得珍贵。
白鹤吐出明珠暂时报恩,
喜鹊衔来金印空为吉祥。
春暖花开,秋霁野花盛开,
游玩风景,寻芳之处随处可见。
翠幕雕笼并不是我所渴望的,
珠丸和柘弹也不用去猜疑。
栖息在月下啼鸣的烟雾中,
高林先见金色的霞光。
三山的仙路寄托着遥远的情感,
我想振翅高飞,去追寻理想的征途。
不愿像碧鸡依赖井边,
只愿随青鸟飞向那高耸的城市。
太液池中有黄鹄,
怜惜你常常栖息在高枝上。
如何能借一阵羊角风,
来聆听那九成曲的箫韶之音。
注释:
- 嗉中:鸟类的嗉囊,指鸟的喉咙部分。
- 天绶:传说中的神鸟,象征吉祥。
- 四明:指的是四明山,古代名山。
- 朱鸟:传说中的一种神鸟,象征祥瑞。
- 阿母桃:传说中的桃树,象征长寿与美好。
- 箫韶:古代乐器的名字,代表美好的音乐。
典故解析:
- 天姥:古代神话中被视为仙境的地方,诗中提到的四明山即为此地。
- 青鸟:古代传说中的神鸟,常被寄托人们的理想与愿望,代表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精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愚溪,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以诗歌、散文及政论著称。其作品风格多变,融入自我情感与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刘禹锡被贬至洪州期间,表达了他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诗中通过吐绶鸟的描写,表达了对灵性与高尚品质的追求。
诗歌鉴赏:
《吐绶鸟词》以吐绶鸟为主线,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生命的灵动。诗的开篇描写了鸟儿在广阔天空中自由飞翔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的广阔与鸟类的灵动。接着,诗人将目光转向人间,表达了对自然灵禽的珍视,认为它们的存在比人间的繁华更为珍贵。在意象丰富的描写中,诗人运用对比手法,突显了鸟类的灵性与自然之美。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自由飞翔的渴望,愿意追随青鸟,向理想的高处飞去,寓意着对理想与自由的追求。整首诗情感真挚,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深刻的哲理。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越山有鸟翔寥廓”:描绘鸟儿在广阔天空中飞翔的场景。
- “嗉中天绶光若若”:鸟的嗉囊中似乎闪烁着光辉,象征其神秘与美丽。
- “越人偶见而奇之”:偶尔见到,令人惊奇。
- “因名吐绶江南知”:因此人们称之为吐绶鸟,江南的人皆知。
- 随后描写四明山的神奇,朱鸟的灵气以及鸟类的绚丽羽毛,展现自然的美。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鸟与自然景色进行对比,突显其美丽。
- 拟人:鸟儿的飞翔被描绘得如同在追寻理想,赋予其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如“花红草绿人间事,未若灵禽自然贵”,形成对比,增强诗的韵律美。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鸣。
意象分析:
- 鸟:象征自由与灵性,代表着诗人的理想追求。
- 山与水:自然的象征,体现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春与秋:代表生命的轮回与变化,暗示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吐绶鸟的名字来源于哪个地方? A. 越南
B. 江南
C. 四明山
D. 太液池 -
诗中提到的“朱鸟”象征什么? A. 凶兽
B. 灵气与吉祥
C. 普通鸟类
D. 冬日的寒冷 -
刘禹锡对自然的态度是? A. 漠不关心
B. 崇敬与热爱
C. 恐惧与逃避
D. 只关注人间事
答案:1. B;2. B;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 《赋得古原草送别》 by 白居易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同样以自然景色为主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追求。
- 《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草的描写,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与《吐绶鸟词》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刘禹锡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