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

时间: 2025-01-01 14:17:10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白话文翻译:

楚水和巴山的江雨多得很,巴人能够唱起故乡的歌。今天北方的客人思念着要回家,回去时披上绿罗衣。

注释:

字词注释:

  • 楚水: 指楚地的水,楚国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地区,位于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
  • 巴山: 指巴地的山,巴国古代位于今四川一带。
  • 巴人: 指巴地区的人民,通常以歌唱著称。
  • 北客: 指来自北方的客人,暗示诗人自己或他人。
  • 纥那: 纥那是指一种轻薄的织物,常用于制作衣物。
  • 绿罗: 绿色的罗衣,通常用来形容轻盈、美丽的衣物。

典故解析:

“楚水巴山”是地名,常常用以代表江南地区的秀美与多雨。巴人能唱本乡歌则表达了对故乡文化的珍视与热爱,这种乡愁情感是古诗中常见的主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晦庵,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以其诗风清新、语言通俗、情感真挚而著称,尤其擅长描写山水与人情。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诗人身处异乡之际,心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愈发浓厚。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与归属感。

诗歌鉴赏:

《竹枝》是一首极具情感的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人情的刻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乡愁和对故乡的思念。在“楚水巴山江雨多”一句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展现了江南地区多雨的气候,暗示着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接下来的“巴人能唱本乡歌”则通过巴人的歌声,传达出一种对故乡文化的眷恋和对乡音的依恋,突显出诗人对于故乡文化的认同感。

“今朝北客思归去”一句,将诗人的身份揭示出来,作为北方的客人,心中充满了归乡的渴望与忧伤。最后“回入纥那披绿罗”则展现了对故乡生活的向往,纥那与绿罗的搭配,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衣物,更象征着故乡的温暖和亲切。

整首诗在音韵上和谐,情感深厚,透过简单的生活情景,表达了复杂的人生感受,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怀念和对乡土文化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楚水巴山江雨多: 这里描绘了楚地与巴地的多雨天气,展示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与丰润。
  • 巴人能唱本乡歌: 通过巴人歌唱的场景,表现出对故乡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 今朝北客思归去: 北方的客人思念故乡,暗示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与思乡情绪。
  • 回入纥那披绿罗: 这里表达了对故乡生活的向往,形象地描绘了归乡时的美好憧憬。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的“楚水”和“巴山”,“江雨”和“本乡歌”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意象,如“楚水”、“巴山”、“巴人”等,营造出浓厚的乡愁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思乡情,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乡土文化的珍视。同时,诗中通过自然景色与人情的结合,展现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于归属感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楚水: 象征着故乡的温柔与秀美。
  • 巴山: 代表自然的高耸与壮丽。
  • 歌声: 体现了对故乡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 绿罗: 代表归乡时的美好愿望,象征着家乡的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北客”是指什么? A) 南方人
    B) 北方人
    C) 外国人

  2. 诗中“巴人能唱本乡歌”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战争的思考
    B) 对故乡的热爱
    C) 对朋友的怀念

  3. “纥那披绿罗”中,纥那是什么? A) 一种食物
    B) 一种衣物
    C) 一种乐器

答案:

  1. B) 北方人
  2. B) 对故乡的热爱
  3. B) 一种衣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刘禹锡《竹枝》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竹枝》更侧重于对故乡文化的眷恋,而《送元二使安西》则更侧重于对友人的祝福与思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刘禹锡生平与作品分析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