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无酒泛金菊,登高但忆秋。
归心随旅雁,万里在沧洲。
残照明天阙,孤砧隔御沟。
谁能思落帽,两鬓已添愁。
白话文翻译:
没有酒来配金色的菊花,登高时只感到秋天的思念。
回家的心情随同旅雁飞翔,万里之外在沧海的洲际。
夕阳的余晖照亮了天边的宫阙,孤独的砧板隔着皇宫的沟渠。
谁能想到帽子落下的情景,两鬓已经添了愁苦。
注释:
- 金菊:金色的菊花,此处象征着秋天的景色。
- 旅雁:迁徙的雁,表示归乡的思绪。
- 沧洲:指遥远的地方,象征着归家的路途。
- 残照:夕阳的余晖,寓意时光的流逝。
- 天阙:天空中的宫阙,象征着高远和孤独。
- 孤砧:孤独的砧板,代表孤独的心情。
- 落帽:帽子落下,暗示心情的失落和困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贞白,字子比,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80年,卒于835年。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著称,常常表达个人的感受与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重阳节(九月九日),传统上人们在这个节日里饮酒赏菊,表达对秋天的感慨。王贞白因缺乏酒而无法参与传统活动,表现了他对归乡和秋天的思念。
诗歌鉴赏:
《九日长安作》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深切感受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的开头“无酒泛金菊”直接点出节日的主题,金菊在古代象征着长寿与喜庆,而诗人却因无酒而无法欢庆,这种反差立即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随着诗句的展开,归心似箭的旅雁象征着诗人对故乡的渴望,万里之外的沧洲让人感受到距离的遥远与心灵的孤独。
接着,诗中描绘的残照与孤砧,进一步增强了孤独感,也反映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最后一句“谁能思落帽,两鬓已添愁”将个人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生活无常的无奈与愁苦。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既有对美好秋天的赞美,又有对人生苦短的感叹,呈现出一种深沉而清幽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无酒泛金菊:没有酒来搭配金色的菊花,表现出诗人无法享受节日的情境。
- 登高但忆秋:登高望远,却只想起了秋天的情景,暗示着对过去的怀念。
- 归心随旅雁:归家的心情像旅雁一样随风而去,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万里在沧洲:万里之外的沧洲,象征着遥远的归乡之路。
- 残照明天阙:夕阳的光辉照亮天空,营造出孤独而美丽的意境。
- 孤砧隔御沟:孤独的砧板与皇宫的沟渠形成对比,突显孤独感。
- 谁能思落帽:帽子落下的情景,表明失落和困扰。
- 两鬓已添愁:头发两侧已添白发,反映出岁月带来的忧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旅雁”比喻归心,形象生动。
- 对仗:如“残照明天阙,孤砧隔御沟”,结构工整。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对秋天的感怀、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无奈与愁苦,情感深沉而真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菊:象征丰收与喜庆。
- 旅雁:象征归乡与思念。
- 残照:象征晚年的孤独与忧伤。
- 孤砧:象征孤独与心灵的寂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哪个?
- A. 清明节
- B. 中秋节
- C. 重阳节
-
诗中“归心随旅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思乡
- C. 失落
-
诗中“孤砧隔御沟”中的“孤砧”指代什么?
- A. 孤独的心情
- B. 美好的回忆
- C. 充实的生活
答案:
- C. 重阳节
- B. 思乡
- A. 孤独的心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秋夕》杜牧
诗词对比: 比较王贞白的《九日长安作》与杜甫的《登高》,两者都表现了对秋天的感怀和人生的思考,但王贞白的诗更侧重于个人的思乡情感,而杜甫的《登高》则更关注社会的变迁与个人的遭遇,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