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太湖石
王贞白 〔唐代〕
谁怜孤峭质,移在太湖心。
出得风波外,任他池馆深。
不同花逞艳,多愧竹垂阴。
一片至坚操,那忧岁月侵。
白话文翻译:
这块孤高而坚韧的石头,谁会去怜惜它呢?它被移到了太湖的中心。它能够摆脱风波的侵扰,任凭池塘和馆舍的深邃。与那些争奇斗艳的花朵不同,它感到惭愧于竹子的阴影之下。面对这片如此坚韧的操守,何必担心岁月的侵蚀呢?
注释:
- 孤峭质:孤独而坚韧的品质。
- 太湖心:指太湖的中心。
- 风波外:指风浪之外,象征着安宁。
- 池馆深:池塘和建筑物的深处,象征着环境的幽深。
- 多愧竹垂阴:对比花卉与竹子,竹子虽无艳丽,却有深厚的涵养,作者以此自谦。
- 至坚操:指极为坚韧的节操。
- 岁月侵:岁月的侵蚀,隐喻时间的流逝对事物的影响。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通过对太湖石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坚韧品质的赞美,与竹子的品格对比,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品德操守的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贞白(约709年-约786年),唐代诗人,字子休,号贞白。以山水诗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情感真挚,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交织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太湖石,表达对坚韧品格的赞美,反映出个人在纷扰世事中追求内心宁静与坚守信念的情怀。
诗歌鉴赏:
《太湖石》以“孤峭质”开篇,展现了太湖石独特的风貌,借物抒怀,表达了诗人对坚韧品格的赞赏。诗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与内心情感的结合,展现出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诗人将太湖石置于风波之外,象征着一种超然的境界,表达了一种不随波逐流、勇于坚持自我信念的精神。不同于寻常花卉的艳丽,太湖石的存在更显得内敛而深厚,反映出诗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与对外界纷扰的淡然态度。最后一句“一片至坚操,那忧岁月侵”,使得整首诗在坚定的情感中透出一丝哲思,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豁达与理解,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谁怜孤峭质:开头设问,表现孤独的坚韧。
- 移在太湖心:强调太湖石的独特位置,象征其特殊的价值。
- 出得风波外:阐明其摆脱世俗烦扰的境界。
- 任他池馆深:即使环境幽深也无妨。
- 不同花逞艳:与花卉的美丽形成对比,突显独特性。
- 多愧竹垂阴:表达内心的自谦与对比。
- 一片至坚操:强调坚韧品质的重要性。
- 那忧岁月侵:最后一问,表现对岁月的豁达态度。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太湖石比作坚韧的品格。
- 拟人:赋予石头以情感。
- 对仗:如“出得风波外,任他池馆深”,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赞美坚韧的品格,表达对内心信念的坚守与对外界纷扰的超然,反映出一种追求精神独立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太湖石:象征坚韧与独立。
- 花:象征外在美丽与浮华。
- 竹:象征内涵与深厚的品德。
- 风波:象征生活中的纷扰与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孤峭质”指的是什么?
- A. 美丽的花
- B. 坚韧的品质
- C. 深邃的池塘
-
本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
- A. 风景的描绘
- B. 坚韧品格的赞美
- C. 个人的忧虑
-
诗中提到的“竹”主要用来:
- A. 指代美丽的景色
- B. 说明坚韧的品德
- C. 作为诗人的装饰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王维
- 《题临安邸》林升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王贞白的《太湖石》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二者均描绘自然,但王贞白更侧重坚韧品格,王维则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王贞白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