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其三 和顾夐》

时间: 2025-01-08 21:51:22

今年自是春来晚。

深院花犹懒。

碧纱窗外列群山。

朝霞初破晓来寒。

乱云攒。

敛眉愁数十年别。

常负清明节。

前欢已似梦无痕。

清淮波涨绿迎门。

带潮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虞美人 其三 和顾夐
作者: 顾随

今年自是春来晚。深院花犹懒。
碧纱窗外列群山。朝霞初破晓来寒。
乱云攒。敛眉愁数十年别。
常负清明节。前欢已似梦无痕。
清淮波涨绿迎门。带潮昏。

白话文翻译

今年的春天实在来得晚,深院里的花仍然懒洋洋的。
碧绿的纱窗外,群山排列。朝霞刚刚破晓,却带来一阵寒意。
乱云聚集,眉头紧锁,愁苦是因为数十年的离别。
总是在清明节这天,常常让人失落。
往日的欢乐如梦似幻,已无痕迹。
清淮水面涨起,绿色的波浪迎着门,带着潮湿的黄昏。

注释

  • 自是春来晚:指的是今年春天的到来比往年晚。
  • 深院:意指深邃的院落。
  • 碧纱窗:用碧色的纱窗,窗外的景色隔着轻纱。
  • 朝霞初破晓来寒:早晨的霞光刚刚出现,却带来寒气。
  • 乱云攒:指云层杂乱,聚集在天空中。
  • 敛眉愁:皱眉头,表示忧愁。
  •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扫墓祭祖的节日。
  • 前欢已似梦无痕:过去的欢乐就像梦一样,已没有痕迹。
  • 清淮波涨:清淮河的水面涨起,波浪起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顾随(1891-1979),字青岚,号洱海,近现代著名的学者和诗人,尤其擅长古诗词。他所创作的作品大多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细腻的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20世纪初,正值社会变革的时期,诗人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中,抒发了对故乡、亲情的思念与怀旧情绪。

诗歌鉴赏

《虞美人 其三》是一首极具情感深度的词作,诗人通过对春天迟来的描写,引入对往昔岁月的回忆。诗的开头便以“春来晚”引出一种淡淡的愁绪,深院的花朵懒散地开放,仿佛也在感受着时光的流逝。接着,碧纱窗外的群山和朝霞初现的寒意,营造出一种清冷凄美的意境,似乎暗示着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乱云攒”一句,诗人用自然景象来映衬内心的纷乱,愁苦源自与亲人离别的痛楚,时间的流逝使得思念愈发沉重。清明节的提及,更是让人感受到对往昔的追忆与哀伤。诗的最后两句,以波涨迎门的景象,带出一种潮湿的黄昏,既是自然的变化,也是情感的延续,仿佛在说,尽管时光荏苒,总有些东西会在心中留下痕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今年自是春来晚:表达对春天迟来的感慨,暗示内心的失落。
  • 深院花犹懒:深院中的花朵不急于开放,象征着生命的停滞。
  • 碧纱窗外列群山:窗外的群山形成了一幅静谧的画面,反衬内心的孤独。
  • 朝霞初破晓来寒:清晨的寒意使人感到孤寂。
  • 乱云攒:描绘天空的云层,反映情绪的混乱。
  • 敛眉愁数十年别:数十年的离别使人愁眉不展。
  • 常负清明节:清明节的到来让人倍感失落。
  • 前欢已似梦无痕:过去的快乐如梦一般消逝无踪。
  • 清淮波涨绿迎门:清淮的水波涌动,象征着时间流逝与情感的交错。
  • 带潮昏:黄昏的潮湿感,增加了一种萧瑟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前欢已似梦无痕”,以梦喻往日的欢乐。
  • 拟人:花朵的“懒”给予了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词在音韵和结构上有良好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生离死别的无奈,以及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深刻体现了人对生命和亲情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春天:象征生命的复苏和希望,然而在这里却是迟来的象征,暗含失落。
  • 深院:隐喻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封闭。
  • 群山:象征稳定与永恒,反衬内心的波动。
  • 朝霞:代表希望,却也带来寒意,象征对未来的迷茫。
  • 清淮波:象征时间的流逝和思念的潮起潮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清明节”主要是用来表达什么情感? A. 欢庆
    B. 失落与怀念
    C. 期待与希望
    D. 友情

  2. 诗中的“深院花犹懒”所表达的情感是:
    A. 喜悦
    B. 忧伤
    C. 兴奋
    D. 平静

  3. 诗中“前欢已似梦无痕”意在说明什么?
    A. 欢乐的持续
    B. 生活的美好
    C. 过去的快乐已不复存在
    D. 梦境的真实

答案

  1. B. 失落与怀念
  2. B. 忧伤
  3. C. 过去的快乐已不复存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虞美人》 李煜
  • 《春宵一刻值千金》 杜甫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 《虞美人》 李煜与《虞美人 其三》顾随,两者都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往昔的怀念,但李煜的作品更倾向于对失去爱情的感伤,而顾随则更侧重于对亲情与故乡的追忆,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