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时间: 2025-01-08 23:09:37

青山渐渐围天尽。

峡口春难认。

渺茫烟树带渔村。

愁见白云红叶又黄昏。

沙鸥贴水随波远。

吹笛教飞断。

炊烟欲湿雨来时。

恨尔衔鱼高下不曾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山渐渐围天尽。峡口春难认。渺茫烟树带渔村。愁见白云红叶又黄昏。沙鸥贴水随波远。吹笛教飞断。炊烟欲湿雨来时。恨尔衔鱼高下不曾知。

白话文翻译:

青山渐渐把天空围住,峡口的春天难以辨认。迷蒙的烟雾笼罩着渔村,愁苦中看到白云、红叶和黄昏。沙鸥贴着水面随波而去,吹笛声让飞鸟也为之停顿。炊烟在雨即将来临时显得更加湿润。我恨你衔着鱼,不知高低的去处。

注释:

  • 渐渐:逐渐,慢慢地。
  • 峡口:山峡的入口。
  • 渺茫:模糊不清,远离。
  • 愁见:忧愁中看到。
  • 衔鱼:鸟嘴衔着鱼,暗指渔鸟。
  • 高下:高飞和低飞。

典故解析:

本诗中并没有直接引用古代典故,但诗中表现出的自然景象和渔村生活是中国山水诗的传统主题,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屈大均(1560-1640),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诗风受到后世推崇。他的作品多反映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常以清新脱俗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

创作背景:

《虞美人》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反映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诗歌鉴赏:

《虞美人》是一首极具意境的诗,屈大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思相结合。诗的开头“青山渐渐围天尽”,呈现出一种深远的空间感,清晰地勾勒出山水相依的画面。接下来的“峡口春难认”则引发了读者对时间流逝的思考,春天虽然在眼前,却因为各种变化而变得难以辨识。诗中“渺茫烟树带渔村”的描写,将烟雾缭绕的渔村描绘得朦胧而迷人,仿佛是世外桃源。愁苦的情感在“愁见白云红叶又黄昏”中愈加明显,白云、红叶与黄昏的对比,传达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后半部分的“沙鸥贴水随波远”,描绘了沙鸥轻盈的身姿,象征着自由与无拘无束,但“吹笛教飞断”又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失落,仿佛美好的时光即将逝去。最后一句“恨尔衔鱼高下不曾知”,则是对沙鸥的无奈与羡慕,表明诗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慨,表现出一种无法掌控的无力感。

整首诗融合了自然美和个人情感,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青山渐渐围天尽:青山逐渐将天空围拢,形成一种闭合的空间感。
  2. 峡口春难认:春天在峡口的景色变得难以认清,暗示时间的变化。
  3. 渺茫烟树带渔村:烟雾缭绕的树木与渔村交融在一起,描绘出朦胧的美感。
  4. 愁见白云红叶又黄昏:在愁苦的心情中,看到白云、红叶和黄昏,表现内心的忧伤。
  5. 沙鸥贴水随波远:沙鸥低飞,贴着水面,象征自由与漂泊。
  6. 吹笛教飞断:笛声响起,鸟儿飞行的轨迹被打断,暗示生活的无常。
  7. 炊烟欲湿雨来时:炊烟在即将下雨时显得更加湿润,暗指生活的变化。
  8. 恨尔衔鱼高下不曾知:对沙鸥的羡慕与无奈,表达诗人对生命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人生哲理结合起来。
  • 拟人:沙鸥的描写赋予其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如“白云红叶”,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自由的向往,展现了人与自然的深厚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坚韧与永恒。
  • 峡口:暗示人生的岔路与选择。
  • 白云:象征自由与变化。
  • 沙鸥:象征自由和无羁。
  • 炊烟:象征生活的温暖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青山渐渐围天尽”意指什么? A. 青山很高
    B. 青山把天空围住
    C. 天空很大

  2. 诗中提到的“沙鸥”象征什么? A. 自由与漂泊
    B. 忧愁与失落
    C. 时间的流逝

  3. “愁见白云红叶又黄昏”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高兴
    B. 无奈与忧愁
    C. 平静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对比,两者均描绘了自然景观,但屈大均更侧重于人生哲理的表达,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明清诗词选》
  • 《古典诗词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