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归田
——陈绍年〔宋代〕
咫尺天关隔,丹心空上书。
便随迁客返,还就野人居。
竹里烟喧雀,溪头沙泛鱼。
飞泉观物性,俯仰自舒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思索。
“咫尺天关隔,丹心空上书”:虽然离天关(指朝廷,象征官场)非常近,但心中却无奈,写不出一封请求的书信。
“便随迁客返,还就野人居”:于是跟随那些流浪的客人回去,回归到自然的田野中。
“竹里烟喧雀,溪头沙泛鱼”:在竹林中烟雾缭绕,鸟儿喧闹;溪水边沙滩上鱼儿嬉戏。
“飞泉观物性,俯仰自舒徐”:在飞流的泉水中观察万物的本性,仰望和俯视之间都感到舒畅悠然。
注释:
字词注释:
- 咫尺:形容距离非常近。
- 天关:这里指朝廷或官场。
- 丹心:赤诚之心。
- 迁客:指那些漂泊的客人,常指因故流亡或失意的人。
- 野人:指隐居于山林之间的人,通常有一种超脱的生活方式。
- 烟喧雀:烟雾弥漫中鸟儿的鸣叫声。
- 沙泛鱼:在沙滩上,鱼儿嬉戏游动的情景。
- 飞泉:形容水流飞快的泉水。
- 物性:事物的本性。
- 舒徐:舒展悠然,放松自如。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直接引用的著名典故,但“天关”一词常用来指代朝廷,表现了诗人与官场的疏离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绍年,宋代诗人,以诗风清新、意境深远著称。他在仕途上虽有过短暂的经历,但最终选择归隐田园,追求自然与内心的宁静。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诗人对官场的失望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
诗歌鉴赏:
这首《归田》以“归田”为题,直接表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诗的开篇以“咫尺天关隔”道出与官场的距离,表达出一种无奈与失落。诗人在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也体现了内心的渴望与追求。随着诗句的推进,“便随迁客返,还就野人居”,诗人选择了跟随流浪者,投身田园,抛开世俗的纷扰,向往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接下来的意象描写更加生动,“竹里烟喧雀,溪头沙泛鱼”,这几句通过细腻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又生动的自然景象,仿佛听到了竹林中鸟儿的鸣叫,看到溪水中鱼儿的游动,整个画面生动而和谐。最后两句“飞泉观物性,俯仰自舒徐”,则表现了诗人心境的开阔与舒展,隐喻着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希望,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对自由的向往,给人以深思和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咫尺天关隔:近在咫尺的官场与我之间却有隔阂。
- 丹心空上书:我心中真诚的请求却无法书写。
- 便随迁客返:于是我跟随流浪的旅客回归。
- 还就野人居:回归到隐居的田园生活。
- 竹里烟喧雀:竹林中烟雾缭绕,鸟儿欢快鸣叫。
- 溪头沙泛鱼:溪水边沙滩上鱼儿嬉戏游动。
- 飞泉观物性:在飞流的泉水中观察万物的本性。
- 俯仰自舒徐:仰望与俯视之间心境舒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天关”比喻为官场,表现了对官场的疏离。
- 拟人:竹里烟雾和鸟儿的喧闹,赋予自然以生动的情感。
- 对仗: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失望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自由、自然的热爱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关:象征官场与世俗的纷扰。
- 丹心:代表真诚与理想。
- 竹、烟、雀:代表自然的静谧与生机。
- 溪、沙、鱼:象征田园的宁静与和谐。
- 飞泉:体现自然的灵动与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咫尺天关隔”中的“天关”指的是什么?
A. 自然景观
B. 官场
C. 诗人家乡 -
“竹里烟喧雀”中的“烟”指的是什么?
A. 烟雾
B. 竹子
C. 鸟叫声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社会的批判
B.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C. 对爱情的表达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桃花源记》- 陶渊明
- 《饮酒》- 陶渊明
- 《归园田居》- 陶渊明
诗词对比: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相比,陈绍年的《归田》同样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陈的诗更加强调了对官场的失望与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展现出一种深刻的内心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陶渊明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这些资料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