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龙宇寺》

时间: 2024-12-29 19:13:28

二妙此招携,双林狎遁栖。

禅僧香雾窟,樵子青云梯。

宝树飙埃净,昙花色相迷。

有为应笑法,诗句续灯题。

意思解释

宿龙宇寺

作者: 杨慎 〔明代〕

原文展示:

二妙此招携,双林狎遁栖。
禅僧香雾窟,樵子青云梯。
宝树飙埃净,昙花色相迷。
有为应笑法,诗句续灯题。

白话文翻译:

这两位高人相邀而来,在双林中嬉戏栖息。
禅僧在香雾弥漫的洞窟里,樵夫在青云梯上伐木。
宝树的枝叶在风中显得格外清净,昙花的色彩让人陶醉。
对有为之法不妨一笑,诗句可以续写灯下的题目。

注释:

  • 二妙: 指两位高人,可能是指禅宗的两个高僧。
  • 双林: 指两片树林,象征清幽的环境。
  • 狎遁: 狎,亲近;遁,隐居。意指在此地与自然亲近,隐居其中。
  • 禅僧: 修行禅宗的僧人。
  • 香雾窟: 有香气的雾气弥漫的洞穴,象征宁静和清幽。
  • 樵子: 砍柴的人,代表劳动和自然的联系。
  • 青云梯: 通向高处的梯子,象征追求和努力。
  • 宝树: 比喻美丽的树木,象征着清净和美好。
  • 昙花: 一种夜间开放的花,象征短暂的美丽。
  • 有为: 指人为的事物或行为。
  • 笑法: 指对有为法的轻视或看法。
  • 续灯题: 续写诗句,照亮文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号逸少,明代文学家,擅长诗词、散文和书法。他的诗风清雅,常以清新自然的意象表现深邃的哲理,受到当时文人推崇。

创作背景:

《宿龙宇寺》写于明代,作者在寺庙中感受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展现了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和对人世繁华的淡泊态度。诗中融合了禅宗思想,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宿龙宇寺》是一首清新自然的诗作,诗中描绘了一个和谐宁静的山林寺院的画面,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禅宗思想的理解。全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既有对高人隐居生活的描绘,又有对自然美的赞美。开头两句“二妙此招携,双林狎遁栖”让人感受到一种幽静的氛围,仿佛置身于双林之间,看到高人在此悠然自得。接下来,诗人通过“禅僧香雾窟,樵子青云梯”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禅宗修士与樵夫的生活,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境。

诗的后半部分“宝树飙埃净,昙花色相迷”则用宝树和昙花的意象,传达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好,暗示着瞬息万变的自然与人生哲理。而最后两句“有为应笑法,诗句续灯题”则表达了对世俗功名的轻视,强调诗歌的价值与永恒。整体上,诗中蕴含着深厚的哲理,展现了作者清新脱俗的艺术风格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二妙此招携: 两位高人相邀而来,暗示着高人之间的友谊与分享。
  2. 双林狎遁栖: 描绘出双林的宁静环境,表达对自然的向往。
  3. 禅僧香雾窟: 禅僧在香气弥漫的洞窟中修行,体现出禅宗的清幽。
  4. 樵子青云梯: 樵夫在青云梯上干活,象征对自然的依赖与生活的艰辛。
  5. 宝树飙埃净: 描绘宝树的清净和美丽,象征自然的纯洁。
  6. 昙花色相迷: 昙花的短暂美丽,暗示人生的无常。
  7. 有为应笑法: 对世俗法则的轻视,表达了哲理的追求。
  8. 诗句续灯题: 强调诗歌的价值与传承。

修辞手法:

  • 比喻: 使用“宝树”和“昙花”作为比喻,描绘自然之美。
  • 对仗: 诗中多处运用对仗,使得诗句更具韵律感。
  • 象征: 通过自然景物象征人生哲理。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绘山林寺院的宁静,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淡泊,体现了禅宗思想的深邃与哲理,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双林: 象征宁静与隐逸的环境。
  • 禅僧: 代表修行与悟道。
  • 樵子: 体现劳动与自然的关系。
  • 宝树: 象征美好与纯洁。
  • 昙花: 代表短暂与美丽,暗示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二妙”指的是谁?

    • A. 两位高人
    • B. 两位禅僧
    • C. 两位樵子
  2. “青云梯”象征什么?

    • A. 努力与追求
    • B. 富贵与荣华
    • C. 隐逸与宁静
  3. 诗中提到的“昙花”有什么象征意义?

    • A. 繁荣与富贵
    • B. 短暂与无常
    • C. 美好与永恒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山中问答》王维

诗词对比:

比较杨慎的《宿龙宇寺》与王维的《山中问答》,两者都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但杨慎更侧重于内心的哲理思考,而王维则更关注自然景色的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
  • 《杨慎文集》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