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千之侄西归》
时间: 2024-09-19 20:56: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千之侄西归
京洛东游岁月深,相逢初喜解微吟。
梦中助我生池草,别后同谁饮竹林。
文字承家怜女在,风流似舅慰人心。
便将格律传诸弟,王谢诸人无古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侄子的深情厚谊。诗人在京洛与侄子相聚,时光荏苒,初次相逢时的欢喜依然在心头。梦中总是希望能在池边种草,别后又与谁共饮竹林的清酒?诗中的文字承载着对家族的关怀与对女儿的疼爱,仿佛风流的舅舅在安慰他人的心灵。于是,他把自己的诗词格律传给弟弟们,表达出对王谢家族的怀念,似乎无论古今都能引起共鸣。
注释:
- 京洛:指的是古都长安和洛阳,常用以代指繁华的都市生活。
- 微吟:轻声吟唱,指的是与人分享诗句的愉悦。
- 池草:池塘边的草,象征宁静的生活。
- 竹林:竹林是诗人雅士聚会的场所,代表清雅的生活情趣。
- 格律:指诗的韵律和格式。
- 王谢:指王家和谢家,古代名门望族,代表着文化的传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涧翁,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苏辙以其诗文才华和政治见解而闻名,主张儒学,注重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苏辙的侄子千之侄西归之际,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祝福,反映了当时士人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和对文化传承的关注。
诗歌鉴赏:
《送千之侄西归》是一首充满温情的送别诗。诗中展现了诗人与侄子之间深厚的亲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头两句描绘了在京洛游玩的悠闲时光,诗人对相遇的喜悦感慨万千,流露出对亲人的珍视。接下来的梦境描写则揭示了诗人内心对宁静生活的渴望,梦中种草的意象引发出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在别离之后,诗人感到孤独,想起与侄子共饮竹林中的快乐时光,表现出他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而后两句则展现了诗人对家族文化的重视,他将自己所学的诗词格律传授给弟弟,表明了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期望。整首诗在描写亲情的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态度的思考,体现了苏辙的深厚人文关怀和对古代文化的敬仰。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京洛东游岁月深:诗人回忆与侄子在京洛游玩的美好时光,感叹岁月的流逝。
- 相逢初喜解微吟:初次相遇时的欢喜和轻声吟唱的愉悦。
- 梦中助我生池草:梦中希望与侄子共同在池边种草,象征着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别后同谁饮竹林:分别后感到孤独,想起与侄子共饮的乐趣,表现出对友谊的怀念。
- 文字承家怜女在:文字传承家族的情感,对家族女性的关爱。
- 风流似舅慰人心:舅舅的风流才情,安慰着他人心灵。
- 便将格律传诸弟:将自己的诗词技巧传授给弟弟们,表明对文化的重视。
- 王谢诸人无古今:提及王家和谢家,强调文化的传承与不灭。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韵律美。
-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亲情的珍视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友谊的怀念。
意象分析:
- 京洛:象征繁华与文化。
- 池草:代表宁静与自然。
- 竹林:象征雅致的生活情趣。
- 文字:象征文化的传承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京洛”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北京和洛阳
- B. 长安和洛阳
- C. 南京和杭州
- D. 西安和开封
-
诗人梦中的愿望是什么?
- A. 乘船游河
- B. 种草于池边
- C. 游历四方
- D. 读书写字
-
诗中提到的“王谢”指的是什么?
- A. 两位诗人
- B. 古代名门望族
- C. 两个城市
- D. 两种文化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王维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诗词对比:王维与苏辙的送别诗都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与祝福,但王维的诗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而苏辙则更注重情感的表达与文化的传承。两者在艺术风格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辙文集》
- 《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