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木叶山》
时间: 2025-01-06 23:25: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木叶山
作者: 苏辙 〔宋代〕
奚田可耕凿,辽土直沙漠。
蓬棘不复生,条干何由作。
兹山亦沙阜,短短见丛薄。
冰霜叶堕尽,鸟兽纷无托。
干坤信广大,一气均美恶。
胡为独穷陋,意似鄙夷落。
民生亦复尔,垢污不知怍。
君看齐鲁间,桑柘皆沃若。
麦秋载万箱,蚕老簇千箔。
余粱及狗彘,衣被遍城郭。
天工本何心,地力不能博。
遂令尧舜仁,独不施礼乐。
白话文翻译
这片奚田可以开垦耕作,而辽土却是一片沙漠。
杂草丛生已不再,树木的枝干又如何能长成呢?
这座山也是沙丘,稀稀疏疏的丛生植物显得短小。
冰霜已使树叶凋零,鸟兽也没有栖息的地方。
天地确实是广阔的,万物之间的气息均衡着美与恶。
为什么偏偏有些地方如此贫瘠,仿佛被人鄙视与忽略?
人民的生活也是如此,满身污垢却毫无羞耻之感。
你看齐鲁一带,桑树和柘树都长得那么繁茂。
麦子成熟时装满万箱,蚕到老时成千上万的箔。
余粮供给狗和猪,衣物被褥遍布城郊。
上天的造化本无私心,土地的力量却无法兼顾。
难道尧舜的仁德,独独没有施行礼乐吗?
注释
- 奚田:指奚族的田地,象征贫瘠。
- 辽土:指辽国的土地,形容荒凉。
- 蓬棘:杂草丛生的地方。
- 沙阜:沙丘,形容地势低洼。
- 冰霜:自然现象,象征严寒带来的凋零。
典故解析
- 尧舜:古代贤君,象征仁德政治。诗中提到他们的仁德未能施行礼乐,反映对现实政治的失望。
- 齐鲁:指齐国和鲁国,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经济中心,代表着富饶与繁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堂,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以诗、文、词俱佳而闻名,尤其擅长诗歌,作品多表现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及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国家面临外敌威胁、内忧外患之际,诗人借描写契丹的土地与人民生活,表达对社会现状的深切思考与批判。
诗歌鉴赏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木叶山》通过描绘契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状况,展现出一种悲凉的社会景象。诗的开头用“奚田可耕凿,辽土直沙漠”对比了可耕作的土地与荒凉的沙漠,反映了北方地区资源匮乏的现实。这种对比不仅在物质上,也在精神上揭示了人们对生活的无奈与失落。接着,诗人以“冰霜叶堕尽,鸟兽纷无托”来形象地描绘自然的凋零与生命的缺失,进一步加深了诗的悲凉气氛。
在对社会的批判中,诗人指出“民生亦复尔,垢污不知怍”,表现了对贫困人民生活状态的深切关注,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人们的麻木。通过对比齐鲁的富饶与契丹的贫瘠,苏辙不仅是在表达个人的感慨,更是在呼唤对社会现状的反思与改变。
最后,诗人以“天工本何心,地力不能博”总结,揭示了自然与人类的对立,强调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同时也指向了仁政的重要性,暗示尧舜的仁德亦需在现实中加以体现。全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体现了苏辙对社会的责任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奚田可耕凿:描述奚族的田地虽然能耕作,但条件艰苦。
- 辽土直沙漠:辽国的土地荒凉,几乎是沙漠。
- 蓬棘不复生:杂草丛生的地方没有再生的可能。
- 条干何由作:树木的枝干又如何能生长。
- 兹山亦沙阜:这座山也是沙丘,说明土地贫瘠。
- 短短见丛薄:植物生长稀少,显得短小。
- 冰霜叶堕尽:严寒使树叶凋零。
- 鸟兽纷无托:动物没有栖息的地方。
- 干坤信广大:天地广阔,万物共存。
- 一气均美恶:一切事物都有美与恶的存在。
- 胡为独穷陋:为何偏偏有些地方如此贫贱。
- 意似鄙夷落:如同被社会所鄙视。
- 民生亦复尔:人民的生活状况也是如此。
- 垢污不知怍:生活肮脏却毫无羞耻感。
- 君看齐鲁间:请看看齐鲁地区。
- 桑柘皆沃若:桑树和柘树生长得繁茂。
- 麦秋载万箱:麦子丰收,装满万箱。
- 蚕老簇千箔:蚕的成果成千上万的箔。
- 余粱及狗彘:剩余的粮食供给狗和猪。
- 衣被遍城郭:衣物和被褥遍布城市与乡村。
- 天工本何心:自然的造化没有私心。
- 地力不能博:土地的力量无法兼顾。
- 遂令尧舜仁:难道尧舜的仁德。
- 独不施礼乐:却没有在现实中施行礼乐。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富饶的齐鲁与贫瘠的契丹,强调社会的差异。
- 象征:用自然景象象征社会现状,如冰霜象征凋零。
- 排比:用排比句式增强语气和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贫瘠土地与富饶土地的对比,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民生困境的关注,体现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奚田:象征贫瘠与艰苦的生活。
- 辽土:象征荒凉与无奈。
- 冰霜:象征生命的凋零和冷酷的自然。
- 桑柘:象征繁荣与富饶的土地。
- 尧舜:象征理想中的仁德政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齐鲁”代表的是哪个地区?
- A. 南方
- B. 北方
- C. 西方
- D. 东方
-
填空题:诗人通过描写契丹的与齐鲁的,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尧舜”象征着富饶的生活。(对/错)
答案
- A
- 贫瘠,富饶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杜甫《春望》
与苏辙的诗相比,杜甫的《春望》同样表现了对国家动乱的忧虑,但更多聚焦于个人与家国的情感。两者均关心民生,却风格迥异,苏辙更侧重于对比与批判,而杜甫则更显悲悯与人道关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苏辙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