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静脩诗》
时间: 2025-01-19 12:32: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百年四海一容城,是处云山着脚行。观物每从真意得,感时翻觉壮心惊。高松绝岛凌秋势,独鹤空江警夜声。多少中原词赋手,尽将丝竹奏升平。
白话文翻译
整个天下都像容城一样,我随处都能在云山中行走。观察事物常常能从中领悟到真实的意义,感慨时光流逝反而让我感到壮志未酬的惊心。高耸的松树和孤立的岛屿在秋风中显得更加挺拔,孤独的鹤在空旷的江面上发出警醒夜晚的鸣叫。许多中原的文人墨客,都在用音乐来庆祝太平盛世。
注释
- 容城:指刘静脩的故乡,借指天下。
- 是处:到处,随处。
- 观物每从真意得:观察事物常常能从中领悟到真实的意义。
- 感时翻觉壮心惊:感慨时光流逝反而让我感到壮志未酬的惊心。
- 高松绝岛:高耸的松树和孤立的岛屿。
- 凌秋势:在秋风中显得更加挺拔。
- 独鹤空江:孤独的鹤在空旷的江面上。
- 警夜声:发出警醒夜晚的鸣叫。
- 中原词赋手:中原地区的文人墨客。
- 丝竹奏升平:用音乐来庆祝太平盛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东阳(1447-1516),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字宾之,号西涯,江西南昌人。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对后世影响颇大。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东阳读刘静脩的诗后所作,表达了对刘静脩的敬仰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感慨。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壮志未酬的感慨和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壮志未酬的感慨和对太平盛世的向往。首句“百年四海一容城”,以“容城”比喻天下,表达了诗人对刘静脩的敬仰。接下来的“是处云山着脚行”,描绘了诗人在云山中行走的自由自在。第三、四句“观物每从真意得,感时翻觉壮心惊”,表达了诗人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最后两句“多少中原词赋手,尽将丝竹奏升平”,则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和对文人墨客的赞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百年四海一容城:以“容城”比喻天下,表达了诗人对刘静脩的敬仰。
- 是处云山着脚行:描绘了诗人在云山中行走的自由自在。
- 观物每从真意得:表达了诗人对事物的深刻理解。
- 感时翻觉壮心惊: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壮志未酬的惊心。
- 高松绝岛凌秋势:描绘了高耸的松树和孤立的岛屿在秋风中显得更加挺拔。
- 独鹤空江警夜声:描绘了孤独的鹤在空旷的江面上发出警醒夜晚的鸣叫。
- 多少中原词赋手:表达了对中原文人墨客的赞美。
- 尽将丝竹奏升平: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以“容城”比喻天下。
- 拟人:“高松绝岛凌秋势”中的“凌”字赋予了松树和岛屿以人的动作。
- 对仗:“观物每从真意得,感时翻觉壮心惊”中的对仗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壮志未酬的感慨和对太平盛世的向往。诗人通过对刘静脩的敬仰,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容城:比喻天下。
- 云山:自由自在的生活。
- 高松绝岛:高耸的松树和孤立的岛屿,象征着坚韧和孤独。
- 独鹤空江:孤独的鹤在空旷的江面上,象征着警醒和孤独。
- 丝竹:音乐,象征着太平盛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容城”比喻什么? A. 天下 B. 故乡 C. 城市 D. 山川
-
诗中的“观物每从真意得”表达了什么? A. 对事物的深刻理解 B. 对事物的表面理解 C. 对事物的无知 D. 对事物的厌倦
-
诗中的“感时翻觉壮心惊”表达了什么? A.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B. 对时光流逝的无感 C. 对时光流逝的喜悦 D. 对时光流逝的麻木
-
诗中的“高松绝岛凌秋势”描绘了什么? A. 高耸的松树和孤立的岛屿在秋风中显得更加挺拔 B. 高耸的松树和孤立的岛屿在春风中显得更加挺拔 C. 高耸的松树和孤立的岛屿在夏风中显得更加挺拔 D. 高耸的松树和孤立的岛屿在冬风中显得更加挺拔
-
诗中的“独鹤空江警夜声”描绘了什么? A. 孤独的鹤在空旷的江面上发出警醒夜晚的鸣叫 B. 孤独的鹤在空旷的江面上发出欢快的鸣叫 C. 孤独的鹤在空旷的江面上发出悲伤的鸣叫 D. 孤独的鹤在空旷的江面上发出无聊的鸣叫
答案:
- A
- A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刘静脩的其他诗作,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的风格和思想。
- 李东阳的其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文学成就。
诗词对比:
- 与刘静脩的诗作对比,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李东阳对他的敬仰和影响。
- 与其他明代诗人的诗作对比,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明代诗歌的特点。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李东阳诗集》
- 《明代诗歌选》
- 《刘静脩诗集》
以上是对李东阳的《读刘静脩诗》的详细解析和相关资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