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宝林连上刹,独觉佛中尊。
石室真身隐,苔碑胜迹存。
空门留法嗣,俗舍有闻孙。
晴雨从民欲,枌榆万古恩。
白话文翻译:
宝林寺连着山上的庙宇,只有在这里才能领悟到佛的真正尊严。
石室中佛的真身隐匿,苔藓覆盖的碑石遗迹依旧保留。
佛教的法脉在空门中延续,世俗的宅舍也有值得尊敬的后嗣。
晴天和雨天都随民众的愿望而变幻,枌榆树下的恩泽传承万古。
注释:
- 宝林:指的是宝林寺,可能位于山中,环境幽静。
- 上刹:上面的大殿或庙宇。
- 真身:指佛的真实形象,这里意指佛教的本质。
- 空门:佛教的教门,象征着超脱世俗的修行。
- 法嗣:指继承佛教法脉的人。
- 闻孙:指世俗中有名声的人,可能指代后代传承。
- 枌榆:是一种树木,象征着长久的恩德和庇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日隆,生活在宋代,他的诗歌常常反映出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热爱。作为一位诗人,他的作品多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
创作背景:
《宝林寺二首》创作于佛教文化盛行的时期,诗人常常游历于寺庙之间,感悟佛理,表达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这首诗是在宝林寺游览时的即兴之作,旨在反映佛教的深邃与人世的纷扰。
诗歌鉴赏:
《宝林寺二首》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理解与敬仰。诗的开篇便描绘了宝林寺与佛教的紧密联系,强调了在这座寺庙中,诗人独自体悟到佛的尊严。接着,诗人通过对“石室”的描写,突显了佛教遗迹的历史感,这里的“苔碑”意象不仅传达了时间的流逝,也隐含着对佛教精神的不变。
而“空门留法嗣”则进一步深化了对佛教法脉延续的思考,展示出佛教不仅是一个信仰的象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最后两句“晴雨从民欲,枌榆万古恩”,则将诗的视野从寺庙拓展到民众,强调了佛教与世俗生活的联系,表明无论是晴天雨天,都与民众的期望息息相关,体现了佛教的慈悲和宽广。
整首诗浑然天成,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哲理思考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既有自然的韵味,又蕴含佛教的智慧,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宝林连上刹,独觉佛中尊:描绘了宝林寺与上面的庙宇相连,突显了诗人对佛教思想的深刻领悟。
- 石室真身隐,苔碑胜迹存:通过“石室”和“苔碑”,展现了历史的沉淀与佛教的永恒。
- 空门留法嗣,俗舍有闻孙:强调了佛教法脉的延续与对后代的影响。
- 晴雨从民欲,枌榆万古恩:展现了佛教思想的普世性与对民众的关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空门”象征佛教教义的开放。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给人以美的享受。
- 意象:通过“苔碑”“晴雨”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历史与现实交融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尊重与思考,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历史、民众之间的深厚联系,强调了人生的哲理与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宝林寺:象征佛教的神圣与宁静。
- 石室:象征佛教的深邃与隐秘。
- 苔碑:象征历史的沧桑与永恒。
- 晴雨:象征人生的多变与无常。
- 枌榆:象征长久的恩泽与庇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空门”主要象征什么?
- A. 佛教的教义
- B. 现实生活
- C. 自然景观
-
“晴雨从民欲”中“民欲”指的是什么?
- A. 人民的愿望
- B. 自然的变化
- C. 社会的风气
-
诗中提到的“苔碑”有什么象征意义?
- A. 历史的沧桑
- B. 现代文明
- C. 自然环境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但着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 《春江花月夜》:更侧重于自然景观的描写与人生感悟,意境上与《宝林寺二首》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唐宋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