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吴氏旷远亭》

时间: 2025-01-01 16:00:31

高人心迹喜双清,旷远幽亭谁与名。

檐外落花仍落絮,坐中倾国与倾城。

松声传壑风初急,帆影飘空浪未平。

不尽樽中今日醉,匆匆轻去得无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吴氏旷远亭
高人心迹喜双清,
旷远幽亭谁与名。
檐外落花仍落絮,
坐中倾国与倾城。
松声传壑风初急,
帆影飘空浪未平。
不尽樽中今日醉,
匆匆轻去得无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高尚之人的心迹,喜爱清净的环境;在这旷远幽静的亭子里,又有谁能留下名声呢?檐外的落花依旧飘落,如同纷飞的絮;而我坐在这里,倾国的美人与倾城的佳人都在我心中交汇。松树的声音传来,山涧的风开始变得急促,帆影在空中飘荡,海浪依旧未平静。今天在酒樽中尽情畅饮,匆匆而去,似乎无情无义。

注释:

  • 高人:指品德高尚之人。
  • 双清:形容清净的环境。
  • 旷远幽亭:宽广而幽静的亭子。
  • 倾国与倾城:形容极美的女子,倾倒国家和城市。
  • 松声传壑:松树的声音从山谷传来。
  • 帆影飘空:船的影子在空中漂浮。
  • 樽中今日醉:酒杯之中,今天尽情饮酒。
  • 无情:无情感,似乎匆匆而去。

典故解析:

“倾国与倾城”出自《红楼梦》,形容极为美丽的女子;此处用以强调亭中美人的绝世风采。诗中描绘的自然环境和饮酒作乐的情境,均反映了文人追求清雅生活的精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仲并,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善于描绘山水田园。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闲暇时光,诗人在吴氏的旷远亭中,偶然感受到自然美与人文情怀的交融,借此抒发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感慨。

诗歌鉴赏:

《题吴氏旷远亭》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展现了作者对清新自然环境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诗中“高人心迹喜双清”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清净之境的向往,强调了人心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接下来的“旷远幽亭谁与名”则引发了读者对名声的思考,质问在这份静谧中,谁又能留下真正的名声。

“檐外落花仍落絮,坐中倾国与倾城”两句,以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亭外花落的宁静与亭中美人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

后半部分的描写则带有动感,“松声传壑风初急,帆影飘空浪未平”,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化,与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相呼应。最后两句“不尽樽中今日醉,匆匆轻去得无情”,则再度回归于诗人的内心,反映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饮酒作乐的释然,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感悟与追求,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高人心迹喜双清”:高人心中向往纯净的环境。
    • “旷远幽亭谁与名”:在幽静的亭子里,谁能留下名声呢?
    • “檐外落花仍落絮”:亭外的花瓣依然飘落,像飞舞的絮。
    • “坐中倾国与倾城”:坐在这里,心中有美丽的女子。
    • “松声传壑风初急”:松声传来,山风开始变急。
    • “帆影飘空浪未平”:船影在空中漂浮,海浪依旧未平。
    • “不尽樽中今日醉”:今天酒樽中畅饮,尽情醉酒。
    • “匆匆轻去得无情”:匆匆而去,似乎无情。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落花比作落絮,形象生动。
    • 对仗:如“倾国与倾城”,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拟人:松声与风的描绘,赋予自然以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美的追求,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体现了文人对清雅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象征静谧与心灵的栖息之地。
  • 落花: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美好事物的短暂。
  • 松声:象征自然的声音与生命的活力。
  • 酒樽:象征享乐与放纵,表现人生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高人心迹喜双清”中的“高人”指的是? A. 品德高尚的人
    B. 权势之人
    C. 富有的人
    答案:A

  2. “倾国与倾城”主要形容什么? A. 山水
    B. 美丽的女子
    C. 酒
    答案:B

  3. 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感慨? A. 自然的美
    B. 人生的短暂
    C. 酒的美味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加偏重于清幽的意境与禅意。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现饮酒,但更加强调个体的自由与豪情。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百家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