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汉月 其二 花园瀑布》

时间: 2025-01-14 12:59:54

岩际倒悬飞瀑。

石上寒泉流玉。

蔚蓝天净白云收,波影蘸山摇绿。

寻芳携蜡屐,曾绕遍水边朱屋。

斜桥西畔且徘徊,看取浪鸥奔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汉月 其二 花园瀑布
作者: 李继熙 〔近代〕

岩际倒悬飞瀑。
石上寒泉流玉。
蔚蓝天净白云收,
波影蘸山摇绿。
寻芳携蜡屐,
曾绕遍水边朱屋。
斜桥西畔且徘徊,
看取浪鸥奔逐。

白话文翻译:

飞瀑从岩石间倾泻而下,宛如倒挂的白练;石头上清凉的泉水如同流动的玉石。蔚蓝的天空中,洁白的云彩渐渐散去,波光荡漾在山水之间,映得一片绿意。我曾穿着蜡屐在花丛中徘徊,绕过水边的红屋子;现在在斜桥的西边,我驻足观望,观看浪花与海鸥的追逐。

注释:

字词注释:

  • 倒悬:形容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的状态。
  • 寒泉:清凉的泉水。
  • 珠屋:指水边的红色房屋,可能是指建筑的颜色和环境。
  • 浪鸥:指海鸥在海浪中飞翔的情景。

典故解析: 本诗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反映了诗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继熙为近代诗人,生于清末,卒于民国,曾经历社会动荡,深受文化变迁的影响。他的诗风多受唐诗的影响,讲究意境和韵律,常常以自然景观表达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忆汉月》系列诗作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此诗专注于描绘瀑布之美,展现了诗人对宁静自然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李继熙的《忆汉月 其二 花园瀑布》以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宁静。诗的开头用“岩际倒悬飞瀑”展现了瀑布的雄伟,随后的“石上寒泉流玉”则生动地描绘了泉水的清凉与晶莹,给人以清新之感。接下来的几句,通过描绘天与云的变化,以及水波与山影的互动,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自然氛围。

此外,诗中“寻芳携蜡屐”一句,展现了诗人曾在花园中徘徊的悠闲情景,体现了他对自然的亲密与热爱。而最后两句“斜桥西畔且徘徊,看取浪鸥奔逐”则让人感受到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诗人在这里流连忘返,享受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情眷恋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岩际倒悬飞瀑:描绘瀑布从岩石间倾泻而下,形成一种壮观的景象。
  2. 石上寒泉流玉:石头上流动的泉水清凉而透明,宛如美玉般闪耀。
  3. 蔚蓝天净白云收:蓝天清澈,白云逐渐消散,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4. 波影蘸山摇绿:水波荡漾,山影随着波动而摇曳,反映出自然的生动。
  5. 寻芳携蜡屐:诗人曾经在花园中漫步,脚穿蜡屐,象征着轻松愉悦的生活。
  6. 曾绕遍水边朱屋:回忆过去在水边红屋周围游玩的情景,展现了一种怀旧情怀。
  7. 斜桥西畔且徘徊:在西边的斜桥上徘徊,表达了一种悠闲自在的状态。
  8. 看取浪鸥奔逐:观察海鸥在浪花中飞翔,感受到自然的活力与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泉水比作玉,形象地表现了泉水的清澈。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工整,展现了古典诗词的韵律美。
  • 拟人:波影摇动的描写,赋予了自然以生命,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怀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诗人通过对过往悠闲生活的追忆,反映了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与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飞瀑: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壮丽。
  • 寒泉:代表着清凉与纯净,带有一种生命的象征。
  • 白云:象征着轻盈与自由,传达了诗人的心境。
  • 浪鸥:代表着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飞瀑”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 云彩
    B. 瀑布
    C. 山石

  2. 诗中的“蜡屐”象征着什么?
    A. 忧伤
    B. 悠闲
    C. 勤劳

  3. 整首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A. 忧伤
    B. 怀旧
    C.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同样描绘自然壮丽景观,表达对自然的敬畏。
  • 王维的《山居秋暝》: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的诗意。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以山水为题材,但李白更注重气势与豪情,而李继熙则更显细腻与柔和。
  • 王维的《鹿柴》:均描绘自然,王维的诗更侧重于禅意的表现,而李继熙则更注重生活的细节与情感的流露。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现代诗词鉴赏》
  • 《李继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