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林书院》

时间: 2024-12-29 03:35:10

元秀峰前累世居,圣朝旌表振门闾。

四方来客多登弟,一邑为儒喜读书。

诗阁夜闻吟木狖,水亭晴见戏荷鱼。

石娇华表溪山里,晚景寒烟尽不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元秀峰前累世居,
圣朝旌表振门闾。
四方来客多登弟,
一邑为儒喜读书。
诗阁夜闻吟木狖,
水亭晴见戏荷鱼。
石娇华表溪山里,
晚景寒烟尽不如。

白话文翻译

在元秀峰前,世代居住的人们,
在这个圣朝的昭示下,门庭显赫。
各地的来客纷纷前来拜访,
整个县城都为读书的士人而欢喜。
在诗阁的夜晚,可以听到吟唱的声声如猿,
在水亭的晴天,可以看到戏水的荷花与鱼儿。
石头娇美如华表,隐藏在溪山之间,
晚景中的寒烟,即使再美也不如这些。

注释

字词注释

  • 元秀峰:指的是风景名胜区,可能是诗人所处的地理环境。
  • 圣朝:指的是当时的朝代,表示政治的兴盛。
  • 旌表:指悬挂的旗帜,用于象征荣耀和声望。
  • 门闾:指家门和邻里,合起来表示家庭的声望。
  • 登弟:指前来拜访的朋友或弟子。
  • 吟木狖:吟唱的声音像猿猴的叫声,形容夜晚的寂静。
  • 戏荷鱼:形容鱼儿在荷花间嬉戏的景象。
  • 石娇华表:形容石头美丽的样子,像华丽的标志。
  • 寒烟:指晚上的薄雾或烟霭。

典故解析

诗中提及的“诗阁”与“水亭”,可能引申自古代文人雅士的聚会场所,象征着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绅,宋代诗人,以豪放激昂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他的诗作常表达对家乡及读书环境的眷恋,反映出儒家思想的深厚影响。

创作背景: 咏华林书院作于作者对华林书院的怀念与赞美之时,书院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象征着当时士人对知识的追求与敬重。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华林书院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文化景观。开头两句描绘了书院的历史与声望,表明了这一地区世代的文化积淀,体现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与自豪。接下来的描写则转向书院的热闹与生机,强调了来自四方的学子们汇聚在此,共同探讨学问的盛况,展示了书院作为文化交流中心的重要性。

在意象的运用上,诗中提到的“吟木狖”和“戏荷鱼”,不仅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的和谐美,也暗示了诗人在书院内外的生活情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后两句则以“晚景寒烟”作结,表达了一种淡淡的惆怅与感慨,似乎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与美好时光的不可再得。

整首诗通过清新的自然景色与书院的文化氛围,反映了诗人对读书、求知的执着与热爱,传达出对文化传承的深切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元秀峰前累世居:描述书院位于元秀峰前,世代居住,突出其历史悠久。
  2. 圣朝旌表振门闾:说明在这个政治盛世中,书院门庭显赫,彰显出声望。
  3. 四方来客多登弟:来自各地的学子纷纷前来,表现出书院的吸引力。
  4. 一邑为儒喜读书:整个地方因书院而兴盛,表现出对读书的重视。
  5. 诗阁夜闻吟木狖:夜晚诗阁中听到吟唱声,渲染了诗意的氛围。
  6. 水亭晴见戏荷鱼:晴天水亭边,鱼儿在荷花间嬉戏,展现自然之美。
  7. 石娇华表溪山里:石头的美丽与溪山相映,描绘了自然与人文之美。
  8. 晚景寒烟尽不如:即使晚景中的寒烟再美,也比不上书院的魅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声响比作“吟木狖”,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物(如荷鱼、寒烟)传达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华林书院的赞美,反映了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与文化交流的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元秀峰:象征高尚与文化底蕴。
  2. 诗阁:代表文人聚集之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3. 水亭:体现清幽环境,象征着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4. 寒烟:寓意时光流逝,反映诗人的感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圣朝”是指哪个朝代?

    • A. 唐朝
    • B. 宋朝
    • C. 明朝
  2. “吟木狖”中的“木狖”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一种动物
    • C. 一种乐器
  3. 整首诗表达了对什么的赞美?

    • A. 自然风光
    • B. 书院文化
    • C. 家庭和睦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杜甫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两首诗都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文化的追求,但高绅的诗更加注重书院的文化氛围,而李白则更多表现个人的豪情壮志。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高绅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