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眼儿媚(寄赠)
作者: 史达祖 〔宋代〕
潘郎心老不成春。
风味隔花尘。
帘波浸笋,
窗纱分柳,还过天津。
近时无觅湘云处,
不记是行人。
楼高望远,应将秦镜,多照施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潘郎的思念与惆怅。尽管潘郎的心境已老,无法再如春天般年轻,却仍然隔着花尘感受到那份风味。帘子波动着浸湿了竹笋,窗纱分开了柳枝,似乎又回到了天津。最近再也找不到湘云的身影,甚至不记得那是谁经过的行人。楼高望远,或许可以用秦镜多照照施颦的样子。
注释
字词注释:
- 潘郎:指诗中情感寄托的人,可能是历史或虚构的角色。
- 心老:心境老去,失去年轻时的朝气。
- 风味:指情感或意境。
- 帘波:窗帘随风波动。
- 浸笋:竹笋在水中浸湿。
- 分柳:柳树的枝条被窗纱分开。
- 天津:地名,可能象征往日的美好回忆。
- 湘云:指代美丽的女子,可能是某种追忆或向往。
- 秦镜:古代的镜子,象征照见真实的自我。
- 施颦:形容女子皱眉的样子。
典故解析:
- 湘云:常见于古诗词中,象征美丽的女子,可能与《红楼梦》中的湘云相关,代表对失去美好事物的感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达祖,字君明,号红雨,宋代诗人,擅长词,作品多描绘爱情与离愁,风格清丽婉约。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反映当时社会对爱情的追求与对美好往事的怀念,背景中隐含着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眼儿媚(寄赠)》通过对潘郎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青春与美好回忆的深切怀念。开头“潘郎心老不成春”,直接表明了对潘郎心境的失落感,象征着青春的逝去。接下来的“风味隔花尘”则用自然景象隐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反映了情感的隔阂。诗中用“帘波浸笋,窗纱分柳”描绘出一幅温柔的画面,似乎在追忆过去美好的瞬间,而“还过天津”则引发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逝去时光的感叹。
后半部分转向对“湘云”的寻找,表达了对失去的无奈和惆怅。最后,通过“楼高望远,应将秦镜,多照施颦”,暗示了期望通过更高的视角去看待过往,重新审视那份情感与美好。整首诗情感细腻,意象丰富,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潘郎心老不成春:表明潘郎的心已衰老,无法再如春天般充满生机。
- 风味隔花尘:情感在岁月中被隔绝,难以重温。
- 帘波浸笋:窗帘轻波荡漾,营造出一种细腻的氛围。
- 窗纱分柳:窗纱与柳枝交错,象征着离别与思念。
- 还过天津:暗示对过去美好记忆的追寻。
- 近时无觅湘云处:表达对湘云的思念,无法寻觅。
- 不记是行人:对往日相知的模糊记忆。
- 楼高望远,应将秦镜:喻意通过更高的视野去反思过去。
- 多照施颦:希望能重温施颦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风味”比作情感的隔阂。
- 拟人:帘波、窗纱等具有生命般的情感描写。
- 对仗:如“帘波浸笋,窗纱分柳”,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时间流逝与情感的追忆,表达了对青春和美好往事的无限怀念与感伤,描绘了一幅唯美而又惆怅的画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潘郎:象征爱情与惆怅。
- 湘云:代表青春美丽的象征。
- 秦镜:象征自我反省与真实的对照。
- 帘波、窗纱、柳:自然景物,营造出细腻的情感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风味隔花尘”意指什么?
- A) 美好回忆
- B) 情感的隔阂
- C) 自然景象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湘云”代表的是____。
-
判断题:整首诗的情感基调主要是欢快的。(对/错)
答案:
- B
- 美丽的女子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温庭筠的《更漏子》
诗词对比:
- 史达祖与李清照的作品都体现了对爱情的追求与失落的感慨,但史达祖的语言更为婉约细腻,而李清照则有更强烈的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词学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