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园 其一》

时间: 2025-01-06 09:32:21

茨菰菱叶外,茭笋藕根边。

乳结三冬米,泥耕十里莲。

白通江水活,肥出土膏鲜。

老圃多居此,横塘不种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茨菰菱叶外,茭笋藕根边。
乳结三冬米,泥耕十里莲。
白通江水活,肥出土膏鲜。
老圃多居此,横塘不种田。

白话文翻译:

在水边的茨菰和菱角叶子之外,在茭笋和藕的根旁,
冬天会结出丰盈的米粒,泥土中种植的莲藕生长得十里长。
江水清澈而活泼,肥沃的土地出产新鲜的泥土。
老农常常在这里耕作,横塘却不再种田。

注释:

  • 茨菰:一种水生植物,常生长于水边。
  • 菱叶:指菱角的叶子,生长于水中。
  • 茭笋:一种水边植物,常用于食用。
  • 藕根:指莲藕的根部,具有丰富的营养。
  • 乳结:指米粒丰盈、成熟的状态。
  • 泥耕:指在泥土中耕作,特别指水田耕作。
  • 横塘:指横向的小塘,通常不适合耕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屈大均(1561年-1638年),明代诗人,字子和,号休斋,晚号云溪居士,江西人。屈大均一生致力于诗歌创作,擅长描绘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西园 其一》创作于明代,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及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此时正值明末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绘宁静的水乡景象,表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诗歌鉴赏:

《西园 其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厚的乡土情怀。全诗通过四个对仗工整的句子,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水乡景象。起初,诗人以“茨菰菱叶外,茭笋藕根边”开篇,展现了水边的植物群落,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自然画卷。接下来,诗人提到“乳结三冬米,泥耕十里莲”,通过对丰盈的米和莲藕的描绘,展现了丰收的喜悦和农耕的辛勤。在“白通江水活,肥出土膏鲜”中,诗人将江水的清澈与土壤的肥沃结合,传达出大自然的活力与富饶。最后一句“老圃多居此,横塘不种田”则蕴含了诗人对传统农耕生活的珍视与留恋,暗示着现代化进程中对自然的忽视。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传递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感慨。通过细腻的描绘,诗人引导读者领略自然的美好与丰饶,同时也引发人们对乡村生活的思考与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茨菰菱叶外,茭笋藕根边。
    描绘水边生长的茨菰与菱角,旁边则是茭笋和莲藕的根部,展现了自然环境的丰盈。

  2. 乳结三冬米,泥耕十里莲。
    表达冬季丰收的米粒,以及在泥土中耕作的莲藕,凸显了农田的富饶。

  3. 白通江水活,肥出土膏鲜。
    描写了江水的清澈与土地的肥沃,体现了自然生态的活力。

  4. 老圃多居此,横塘不种田。
    透露出诗人对传统耕作方式的向往,反映出对乡村宁静生活的珍视。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采用工整的对仗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使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表现出田园生活的美好。
  • 比喻:通过比喻和生动的描绘,传达了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关系。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强调自然的美好与丰饶,以及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尊重。在社会动荡之际,诗人通过自然的宁静反思人生,渴望回归简单而真实的生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茨菰:象征着水乡的自然生态。
  • 莲藕:代表着丰收与滋养,寓意着希望与生机。
  • 江水:象征着流动的生命与活力,传达了自然的富饶。
  • 老圃:体现了传统农耕文化的珍贵与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水生植物有哪些?

    • A. 茭笋
    • B. 菱角
    • C. 莲藕
    • D. 所有选项
  2. 诗人通过描绘哪些元素来传达自然的丰饶?

    • A. 米粒
    • B. 江水
    • C. 土地
    • D. 以上所有
  3. 诗中“横塘不种田”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现代化的支持
    • B. 对传统耕作的珍视
    • C. 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 D. 对农田的失望

答案:

  1. D. 所有选项
  2. D. 以上所有
  3. B. 对传统耕作的珍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屈大均与陶渊明的诗歌均描绘了自然与田园生活,但屈大均的作品更具体地反映了水乡的生活与景象,而陶渊明则通过抽象的意象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两者在表现手法和情感基调上各有千秋,但都展现了对自然与乡土的深厚情感。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屈大均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
  • 《田园诗的美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