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终南僧》

时间: 2025-01-19 19:17:49

扰扰一京尘,何门是了因。

万重千叠嶂,一去不来人。

鸟道春残雪,萝龛昼定身。

寥寥石窗外,天籁动衣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怀终南僧
作者: 齐己 〔唐代〕

扰扰一京尘,何门是了因。
万重千叠嶂,一去不来人。
鸟道春残雪,萝龛昼定身。
寥寥石窗外,天籁动衣巾。

白话文翻译

在繁杂的京城尘土中,哪一扇门才是通向了悟的因缘呢?
层层叠叠的山峦中,一旦离去就再也没有归来的人。
鸟儿的踪迹在春天的残雪上留下,
而我则在安静的日光下静坐于佛龛之中。
透过寥寥的石窗外,天籁之音轻轻拂动着我的衣巾。

注释

字词注释

  • 扰扰:形容纷扰、杂乱的样子。
  • 何门:指哪一扇门,问其通向何处。
  • 了因:指了悟的因缘、境界。
  • 万重千叠嶂:形容山峦重叠、层层叠叠的壮观景象。
  • 鸟道:鸟飞过的路径。
  • 萝龛:佛龛,供奉佛像的地方。
  • 天籁:自然的声音,通常指音乐或和谐的声音。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鸟道春残雪”可理解为自然的春天与残雪的结合,暗示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约769年-840年),唐代诗人,号“齐己”,是著名的僧侣和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禅宗思想为核心,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齐己的隐居生活有关,他在诗中表达了一种对喧嚣尘世的淡泊和对内心修行的追求。

诗歌鉴赏

《怀终南僧》是一首表现隐逸生活和禅宗思想的诗作。诗中描绘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开篇的“扰扰一京尘”就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繁忙而混乱的环境,诗人用“何门是了因”来表达对人生真谛的追寻。在万重千叠的山峦中,隐喻着从繁杂中走向内心的宁静与自我了悟。

接下来的“鸟道春残雪”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景,通过自然变化来反映内心的情感。诗人在这里并不是单纯地欣赏外界的美,而是通过自然的变化来唤起内心的感悟。“萝龛昼定身”则表现了诗人对修行生活的依恋,静坐在佛龛前,心灵得到安宁。

结尾的“寥寥石窗外,天籁动衣巾”则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窗外,天籁之声轻轻拂动衣巾,展现了自然与人心的和谐。这种直接的自然描写不仅是对外界的感知,更是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与向往。整首诗以禅语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拒绝与对内在自由的向往,情感深邃而细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扰扰一京尘:描绘了京城的繁忙与浮躁,表达了诗人对喧嚣的厌倦。
  2. 何门是了因:发出疑问,探讨究竟哪一条道路能通向真正的理解与解脱。
  3. 万重千叠嶂:形容复杂的山峦,隐喻人生的曲折与艰难。
  4. 一去不来人:表达了对离世者的思考,暗示生命的无常与孤独。
  5. 鸟道春残雪:描绘自然的春天与残雪,象征着生命的流转与变化。
  6. 萝龛昼定身:描述静坐于佛龛前的状态,暗示内心的宁静与修行。
  7. 寥寥石窗外:描绘窗外的自然景象,给人以开阔感。
  8. 天籁动衣巾:通过自然的声音来传达内心的感受,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的喧嚣比作“京尘”,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对繁杂生活的厌倦。
  • 对偶:如“万重千叠”与“一去不来”,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象征:鸟道、春残雪等意象象征着生命的流转与内心的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表达了对禅宗思想的理解与向往,体现了唐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京尘:象征繁杂的世俗生活。
  • 万重千叠嶂:象征复杂的人生与内心的曲折。
  • 鸟道:象征自然与自由。
  • 萝龛:象征修行与内心的宁静。
  • 天籁:象征自然的和谐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齐己的《怀终南僧》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世俗生活的追求
    B. 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C. 对爱情的思考
    答案: B

  2. 诗中“万重千叠嶂”意指什么?
    A. 复杂的山峦
    B. 繁忙的市场
    C. 远方的故乡
    答案: A

  3. “天籁”指的是什么?
    A. 人声
    B. 自然的声音
    C. 音乐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隐逸生活的宁静。
  • 李白的《庐山谣》:探讨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诗词对比
对比齐己与王维的作品,都关注自然与内心的关系。齐己更侧重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而王维则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齐己诗集》

以上是对齐己的《怀终南僧》的详细解析和赏析,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