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胡戢七首》

时间: 2024-10-17 08:47:52

达则经纶隐着书,昔人于此孰亲疏。

王通持底答扬素,汾曲先人有敝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胡戢七首

达则经纶隐着书,
昔人于此孰亲疏。
王通持底答扬素,
汾曲先人有敝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当一个人有成就时,往往要把自己的见解与智慧隐藏在书本中。曾经有多少人对此亲近或疏远?王通以自己的学识回应了扬素,而汾曲的先人则有一间破旧的小屋。

注释

  • 达则:指达到某种成就或地位。
  • 经纶:指治理国家、处理事务的才干。
  • 隐着书:隐含在书本中。
  • 昔人:指古人。
  • 王通:王通,字君平,北宋时期的学者,精通经学。
  • 扬素:扬素,王通的学生,代表性人物。
  • 汾曲:指汾河流域,可能指的是这一区域的文化或人。
  • 敝庐:破旧的房屋,表示简陋的居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字公谏,号山樵,宋代著名诗人、词人,生于公元1050年,卒于1115年。他以清新、高远的诗风而著称,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正值政治、经济发展时期,文人对个人成就和社会责任的反思日益增多。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古人智慧的敬仰和对自身处境的思考。

诗歌鉴赏

《和胡戢七首》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者通过对古人和当代人的对比,探讨了成就与内心世界的关系。诗的开头“达则经纶隐着书”,揭示了一个人在达到某种成就后,往往会选择将自己的深刻见解隐藏于书本之中,这不仅反映出一种谦逊的态度,也暗示了对成就的反思。接下来的两句则引入了历史人物王通与扬素的关系,表现了师生之间的传承与互动,强调了知识的传播和传承的重要性。最后一句“汾曲先人有敝庐”则以简陋的居所作结,表现出古人对物质的淡泊和对精神追求的重视,展现了诗人对古代士人的敬仰。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借古讽今,展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思考,呼唤人们在面对名利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明。诗中既有对古人智慧的赞美,也反映出诗人对自身处境的自省,深具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达则经纶隐着书:成功后,治理国家的才能和见解往往隐藏于书本之中,暗示了学识的深邃与内涵。
  2. 昔人于此孰亲疏:古人对此事的态度如何?体现了对历史的追问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3. 王通持底答扬素:王通用自己的知识回应了扬素,表现了传承与学习的关系。
  4. 汾曲先人有敝庐:古人居所虽破旧,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出对物质的淡泊与精神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首句“达则经纶”与“昔人于此”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知识比作书本中的隐含内容,强调了学识的深度。
  • 反问:用“孰亲疏”引发思考,增强诗的哲理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成就的反思,探讨了知识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对古人智慧的崇敬,传达了淡泊名利、追求内心世界的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经纶:象征治理与才华,代表着智者的智慧。
  • :象征知识与传承,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 敝庐:象征简朴的生活与精神追求,反映古人的精神风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王通”是什么身份?

    • A. 诗人
    • B. 学者
    • C. 政客
    • D. 商人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昔人于此孰____”反映了对历史的思考。

  3. 判断题:这首诗表达了对物质生活的极度追求。 (正确/错误)

答案

  1. B
  2. 亲疏
  3. 错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登高》 - 杜甫
  2.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与《和胡戢七首》都探讨了个人的处境与内心情感,但《登高》更强调身世之感与孤独感,而《和胡戢七首》则更关注知识与成就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包含宋代诗人的经典作品。
  • 《古典诗词鉴赏》:对古典诗词的深入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