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十日狂风》
时间: 2025-01-01 19:30: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江红·十日狂风
作者: 管鉴 〔宋代〕
十日狂风,都断送杏花红去。
却是有海棠枝上,一分春住。
桃叶桃根浑未觉,
樱桃杨柳成轻负。
强尊前抖擞旧精神,
谁能许。
时不再,欢难屡。
心未老,杯频举。
尚不妨领略,
登临佳处。
山接武陵余胜气,
江吞大别仍东注。
叹圣贤功业与江山,无今古。
白话文翻译:
狂风席卷而来,杏花的红色被全部摧毁。
然而,海棠树上却依旧留有一丝春意。
桃叶桃根似乎还没有察觉到,
樱桃和杨柳则显得轻易地背负着。
我在酒杯前振作起旧日的精神,
谁能答应我?
时光不再,欢乐难以常有。
我的心未老,酒杯频频举起。
这仍然不妨领略,
登高望远的美好之处。
山与武陵相接,气息依旧余韵悠长,
江水吞没大别山,仍然向东流去。
叹息圣贤的功业与江山,真正没有今古之分。
注释:
- 狂风:强烈的风,象征着变故和无情的力量。
- 海棠:一种春季开花的树,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 桃叶桃根:桃树的叶子和根部,寓意着生命的延续。
- 樱桃杨柳:樱桃树和柳树,常代表春天的柔美与轻盈。
- 武陵:山名,传说中的世外桃源,象征着美好的生活环境。
- 大别:指大别山,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文化背景。
典故解析:
- 武陵:源自《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江山:常用来指代国家的统治与治理,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管鉴,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作品多以抒情见长,风格清新脱俗,常表现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一个春天的狂风之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短暂、欢乐难得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满江红·十日狂风》通过对狂风摧毁春花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开篇便以“十日狂风”的强烈对比引入,直观地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狂暴与不可抗拒。诗中提到“海棠枝上,一分春住”,这句在绝望之中透出一丝希望,暗示即使在逆境中,依然有美好存在。
接下来,诗人以“桃叶桃根浑未觉”来表现生命的顽强与不屈,尽管外界环境险恶,内心的春意仍在悄然生长。诗人在酒杯前抖擞精神,意在提醒自己即便时光流逝,欢愉却难以常有,故而应珍惜当下的每一刻。
最后,诗人以“山接武陵余胜气,江吞大别仍东注”总结,表现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同时也隐含着对历史长河的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诗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对人生短暂的哲理思考,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生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日狂风,都断送杏花红去:描绘了狂风的力量,杏花的美丽被完全摧毁,传达了自然的无情。
- 却是有海棠枝上,一分春住:尽管杏花凋零,海棠依然留有春的气息,暗示希望与生命的延续。
- 桃叶桃根浑未觉:桃树的生机仍在,似乎未受到影响,体现了春天生命力的顽强。
- 樱桃杨柳成轻负:樱桃和柳树的轻盈,象征着春天的温柔与美好。
- 强尊前抖擞旧精神,谁能许:在酒杯前振作精神,反映出对生活的珍惜与感慨。
- 时不再,欢难屡:感叹时间的流逝,快乐难以常在。
- 心未老,杯频举:虽然时间流逝,但心中依然充满激情,借酒浇愁。
- 尚不妨领略,登临佳处:鼓励自己去享受生活中的美好。
- 山接武陵余胜气,江吞大别仍东注: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山河壮丽的欣赏。
- 叹圣贤功业与江山,无今古:对历史人物与江山的感慨,揭示了时间的无情与历史的轮回。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杏花比作春天的象征,增强了感情的表达。
- 对仗:如“山接武陵”和“江吞大别”,展现了诗人的修辞技巧。
- 拟人:使自然景物具有人情味,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凋零与生机,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同时也蕴含了对自然与历史的深思,展现出一种哲学的智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狂风:象征着变故与无情。
- 杏花:象征着春天与美好。
- 海棠:象征着春意的留存。
- 桃叶桃根: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顽强。
- 武陵:象征着理想与美好生活。
- 江山: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狂风”是指什么?
- A. 春天的温暖
- B. 自然的力量
- C. 欢乐的时光
-
“桃叶桃根浑未觉”中“未觉”指的是什么?
- A. 对外界的感知
- B. 生命的顽强
- C. 对时间的流逝
-
诗人在酒杯前的心态是什么?
- A. 绝望
- B. 珍惜当下
- C. 无所谓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 杜甫:描绘春天的景象与忧国忧民的情感。
- 《山中杂诗》 - 王维:表现自然与人心的和谐。
诗词对比:
- 《春望》与《满江红·十日狂风》的对比:两首诗都描绘春天的景象,但《春望》更多表现对国家的忧虑,而《满江红》则更注重个体的感受与对生命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宋代诗人管鉴研究》
-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