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其三 清明前三日登清晖作》
时间: 2025-01-01 18:30: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江红 其三 清明前三日登清晖作
作者: 管鉴〔宋代〕
十日狂风,都断送杏花红去。
却是有海棠枝上,一分春住。
桃叶桃根浑未觉,樱桃杨柳成轻负。
强尊前抖擞旧精神,谁能许。
时不再,欢难屡。
心未老,杯频举。
尚不妨领略,登临佳处。
山接武陵馀胜气,江吞大别仍东注。
叹圣贤功业与江山,无今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狂风暴雨已经把杏花的美丽吹散,然而海棠的枝头上却依然留存着一点春天的气息。桃树的叶子、根部都还没有觉察到,樱桃树和杨柳却都轻轻地表现出它们的忧愁。面对酒杯,我努力振作起旧日的精神,但有谁能允许我呢?时光不再,欢愉也是难得。尽管心未衰老,我依然频频举杯。尽管如此,我仍然可以在高处领略美景。山脉连接着武陵的余韵,江水向东流入大别山。我感叹圣贤的功业和江山的变迁,无论古今。
注释:
- 狂风:猛烈的风,象征着自然的力量。
- 杏花红:杏花的花色,代表春天的美丽。
- 海棠:一种花,象征着爱情和春天的生机。
- 桃叶桃根:桃树的叶子和根部,暗示生命的根基。
- 樱桃杨柳:代表春天的另一种美景,杨柳轻盈,樱桃花开。
典故解析:
- 武陵:古代传说中的桃花源,象征着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境界。
- 圣贤:指历史上有德有才的人,代表着理想化的英雄形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管鉴,宋代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与人生哲学,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明前的春季,正值春暖花开的时节,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春天美好景色的珍惜。
诗歌鉴赏:
这首《满江红》以其鲜明的春天意象和对时间流逝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篇即以“十日狂风”引出对春天的失落感,杏花的凋零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易逝,让人感到惋惜。然而在这失落中,海棠依然盛开,显示出生命的顽强与希望。接着,诗人以“桃叶桃根”和“樱桃杨柳”的对比,进一步深化了春天的主题,表现出对生命细微变化的敏感。
在情感的表达上,诗人以“强尊前抖擞旧精神”展现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无奈,表现出一种生与死、欢愉与悲伤交织的情感。诗人在酒杯相伴之下,仍然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一面。
最后,诗人将目光投向更宏伟的自然景观,叹息历史的功业与江山的变迁,展现了对时光与历史的哲学思考,表现出一种对永恒的追求与对现世的珍惜。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给予读者无限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日狂风,都断送杏花红去。
表达春天的美丽因狂风而消逝的无奈。 -
却是有海棠枝上,一分春住。
海棠花仍然盛开,象征着生命的倔强与希望。 -
桃叶桃根浑未觉,樱桃杨柳成轻负。
桃树的根与叶似乎无所察觉,而樱桃与杨柳却表现出忧愁。 -
强尊前抖擞旧精神,谁能许。
尽管努力振作,时光不再的感慨让人感到无奈。 -
时不再,欢难屡。
时光无法重来,欢愉的时刻也难以常有。 -
心未老,杯频举。
尽管心态未老,仍旧频频举杯,渴望欢乐。 -
尚不妨领略,登临佳处。
仍然可以欣赏美景,享受生活的乐趣。 -
山接武陵馀胜气,江吞大别仍东注。
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山水交融,气势恢宏。 -
叹圣贤功业与江山,无今古。
对历史的思考,感叹功业与江山的变迁。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桃叶桃根”与“樱桃杨柳”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情感,增强了诗的意境。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类情感,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意象和时间的流逝,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以及对历史的感慨,展现出一种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杏花:象征春天的美好与希望。
- 海棠:象征爱情与生命的顽强。
- 桃树:象征生命的根基。
- 樱桃与杨柳:象征春天的另一种美景,展现生活的忧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狂风”主要象征什么?
A) 春天的美好
B) 自然的力量
C) 人生的无奈 -
诗人对海棠的描写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生命的渴望
C) 对时间的无奈 -
“心未老,杯频举”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情?
A) 忧愁
B) 享乐
C) 怀旧
答案:
- B) 自然的力量
- B) 对生命的渴望
- B) 享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 苏轼的《水调歌头》:对时光与人生的哲学思考。
诗词对比:
- 管鉴《满江红》与李清照《如梦令》:两者都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但管鉴更注重宏观的历史感和自然景观的描绘,而李清照则聚焦于个人情感与细腻的生活体验。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词典》
- 《古典诗词的魅力与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