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过回乐烽》

时间: 2025-01-14 15:56:27

烽火高飞百尺台,黄昏遥自碛西来。

昔时征战回应乐,今日从军乐未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烽火高飞百尺台,黄昏遥自碛西来。
昔时征战回应乐,今日从军乐未回。

白话文翻译:

烽火在百尺高的台上燃烧,黄昏时分从西边的沙丘传来。
曾经的战斗中,战士们都能听到乐声,今天却是军队出征,乐声却未能传回。

注释:

字词注释:

  • 烽火:古代用以报警的火信,常设于高台之上。
  • 高飞:在此指火焰燃烧得高高的。
  • 百尺台:高台,意指烽火台,通常为警报和信号传递的地方。
  • :指沙漠或沙丘。
  • 回应乐:指曾经征战时的音乐,可能指军中乐队演奏的战斗号角或乐曲。
  • 从军乐未回:形容现在出征,乐声却没有回响,暗示战争的凶险与无情。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烽火”是古代用以报警的信号,表明战事频繁。诗人通过对比昔日的乐声与今日的无乐,表达了对战争的感慨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益,字义山,唐代边塞诗人,生于盛唐时期。他以边塞诗著称,常描写征战生活、边地风情。李益的诗歌风格豪放,情感真挚,擅长运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唐代盛世,但也是动荡的边疆时期,诗人身处战争的前线,对昔日的和平与欢乐感到惋惜,表达了对征战生活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暮过回乐烽》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展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思考与对往昔的怀念。诗中“烽火高飞百尺台”开篇即以雄壮的意象引入,令人感受到一股紧张的气氛。接着“黄昏遥自碛西来”描绘了黄昏时分,西边沙丘传来的景象,增强了诗歌的氛围感,体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昔时征战回应乐”一句,诗人追忆起曾经的战斗中,士兵们在胜利后能听到乐声,反映出那时的荣光与壮志。然而“今日从军乐未回”则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现状的失望与无奈,音乐的缺失象征着战斗的悲壮与孤独。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过去辉煌的怀念,也有对现状的无奈和悲哀。通过对比手法,诗人成功地将历史的沉重与个人的感受融为一体,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烽火高飞百尺台:烽火在高台上熊熊燃烧,象征着战乱的警报。
  2. 黄昏遥自碛西来:黄昏时分,沙丘西边传来的景象,渲染出一种孤独和远望的情感。
  3. 昔时征战回应乐:曾经征战时,乐声回荡,象征着胜利与欢庆。
  4. 今日从军乐未回:如今出征,却没有乐声回响,表现出对战争的悲观和对和平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昔日的乐声与今日的沉默形成鲜明对比,突显情感。
  • 意象:烽火与乐声相互映衬,形成强烈的情感冲突。
  • 象征:乐声象征战争的胜利与和平,乐未回则象征战争的残酷与孤独。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烽火与乐声的对比,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对昔日和平生活的怀念。诗人通过个人的感受,传达出对国家和社会动荡的深刻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烽火:象征着战争的警报与动乱。
  • 百尺台:代表战争的高峰与紧迫感。
  • 黄昏:象征着战斗的结束与思考的开始。
  • 回应乐:象征胜利与欢乐,反映出战争的双面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烽火高飞”所描绘的意象指的是什么?
    A. 和平时期的乐声
    B. 战争的警报
    C. 自然现象

  2. 诗人对比的两个时间点是什么?
    A. 昔日和平与今日动乱
    B. 昔日战争与今日和平
    C. 昔日乐声与今日沉默

  3. 诗中“今日从军乐未回”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战争的渴望
    B. 对战争的无奈与悲哀
    C. 对乐声的追求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燕歌行》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李益的《暮过回乐烽》更多地强调了战争的孤独与悲哀,而《登鹳雀楼》则表现了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存在鲜明对比,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诗人情感。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唐代诗人李益研究》
  3. 《边塞诗的历史与文化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