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早燕送别》

时间: 2025-01-04 10:05:12

碧草缦如线,去来双飞燕。

长门未有春,先入班姬殿。

梁空绕不息,檐寒窥欲遍。

今至随红萼,昔还悲素扇。

一别与秋鸿,差池讵相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赋得早燕送别
唐代:李益

碧草缦如线,去来双飞燕。
长门未有春,先入班姬殿。
梁空绕不息,檐寒窥欲遍。
今至随红萼,昔还悲素扇。
一别与秋鸿,差池讵相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早春时节,燕子在碧绿的草地上飞来飞去的情景。春天尚未到来,燕子已经飞入班姬的宫殿。屋檐下的寒意透过屋檐,似乎想要遍览四周。如今我来到这里,看到红色的花萼,想起往昔悲伤的扇子。一旦与秋天的大雁分别,恐怕再也难以相见。


注释:

字词注释:

  • 碧草:青绿色的草。
  • 缦:细长的样子。
  • 班姬:班婕妤,汉代著名的才女。
  • 梁空:指天花板或屋顶的空隙。
  • 红萼:指红色的花瓣。
  • 素扇:白色的扇子,常用于象征失落的情感。

典故解析:

  • 班姬:班婕妤,汉代宫廷中的才女,因其才貌双全而被称道,诗中提到她的殿堂,寓意春天的到来。
  • 秋鸿:指秋天的大雁,常用来比喻离别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益,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以其才情和诗作著称。他的诗风清新,擅长描绘自然与人情,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早春时节,正值送别之际,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感慨与惆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友情与爱情的重视。


诗歌鉴赏:

李益的《赋得早燕送别》是一首充满春日气息的送别诗。开篇的“碧草缦如线”,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草地如绸缎般细腻,燕子自由飞翔,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离别的惆怅。接着,诗人通过提及“长门未有春”,表达春天未至,离别的哀愁愈加浓重。

“先入班姬殿”不仅是对美丽的向往,更暗含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随着“梁空绕不息,檐寒窥欲遍”,诗人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交融,表现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最后一句“一别与秋鸿”,更是将离别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再相见无望的无奈与伤感。

整首诗在细腻的景物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展现了李益对时间流逝的敏感与对友情的珍视,具有强烈的诗意和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碧草缦如线:形容草地的青翠如丝线般细长,生动地描绘出春天的景象。
  2. 去来双飞燕:燕子在草地上飞来飞去,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机。
  3. 长门未有春:长门代表着宫殿,尚未迎来春天,暗指离别的时刻。
  4. 先入班姬殿:提到班姬,象征着美好与温暖的记忆。
  5. 梁空绕不息:屋檐下的寒意似乎想要无止境地环绕,传达出对离别的感受。
  6. 檐寒窥欲遍:寒冷的屋檐下,似乎想要看遍四周,暗示着孤独与失落。
  7. 今至随红萼:现在来到这里,看到红花,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8. 昔还悲素扇:回想往昔,悲伤的扇子象征着失落与惆怅。
  9. 一别与秋鸿:离别后恐怕再难以相见,令人感到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草地比作细线,形象生动。
  • 拟人:寒意似乎在窥视,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全诗使用了对仗工整的句式,使得整体韵律和谐。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情感交融,表现了对离别的惆怅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展现了诗人对友情与时间流逝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碧草:象征生命与希望。
  • 飞燕:象征自由与生机。
  • 红萼:象征美好与爱情。
  • 素扇:象征失落与惆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班姬”是指哪个历史人物?
    A. 汉朝的才女
    B. 唐朝的皇后
    C. 宋朝的诗人
    D. 明朝的公主

  2. 诗中“碧草缦如线”的意象主要表现了什么?
    A. 离别的悲伤
    B. 春天的生机
    C. 夏天的炎热
    D. 冬天的寒冷

  3. “一别与秋鸿”的意思是什么?
    A. 离别之后一定会再见
    B. 离别之后再也难以相见
    C. 秋天会再相聚
    D. 秋天是最美的季节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送友人》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送友人》同样表达了离别的情感,但更侧重于豪迈与壮志,而李益的《赋得早燕送别》则更为细腻与柔情。两者皆反映了朋友间的情谊,却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
  • 《唐诗三百首注释与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