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

时间: 2025-01-20 01:33:47

碧桃红荔罗珍味,春在流霞杯子内。

与君同自九天回,来作人间仙侣会。

月彩星辉常满袂,玉手纤纤曾抚彗。

小诗一叶记今朝,同在桃花帘下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碧桃红荔罗珍味,春在流霞杯子内。
与君同自九天回,来作人间仙侣会。
月彩星辉常满袂,玉手纤纤曾抚彗。
小诗一叶记今朝,同在桃花帘下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色,碧桃和红荔枝等珍贵美味在流霞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希望与朋友一起从九天之上回到人间,享受这份人间的仙侣之会。月光和星辉常常洒满衣袂,纤细的玉手曾轻轻抚摸过彗星。小诗如同一片叶子,记录下了今天的美好时光,正与桃花帘下的醉意交织在一起。

注释:

  • 碧桃:一种桃花,花色为碧绿色,象征春天的生机。
  • 红荔:荔枝的果实,鲜红美味,象征富饶与美好。
  • 流霞:指春天的晚霞,色彩流动,象征美丽的时光。
  • 九天:指天上的仙境,传说中的神仙居所。
  • 仙侣:指神仙伴侣,象征着美好的爱情或友谊。
  • 月彩星辉:指月光和星星的光辉,营造出浪漫的氛围。
  • 玉手:形容女子的手如玉般洁白细腻。
  • 抚彗:指抚摸彗星,体现女子的柔美和神秘。
  • 桃花:象征春天与爱情,常出现在古代诗词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新河,出生于20世纪,现代诗人,擅长使用古典诗词的形式表达现代人的情感。其作品常常融合传统与现代,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春季,正值桃花盛开的时节,诗人通过对春天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爱情和友谊的向往,反映了人们在美好时光中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木兰花》是一首充满春天气息的抒情诗。诗人在开头以“碧桃红荔”引入,展现了春天的丰盈与美丽,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人间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日图景。诗人通过“流霞杯子内”这一意象,赋予了春天以动感与温暖,仿佛在邀请读者共饮这杯春酒,享受生活的美好。

接着,诗人提到希望与友人一起“自九天回”,这不仅是对天上仙境的向往,也代表了对理想友谊或爱情的追求。这里的“仙侣会”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具有浪漫色彩。

后两句描绘了月亮和星星的光辉常伴,象征着永恒的美好时光。这种宁静与和谐的氛围让人感到心灵的愉悦。最后一句“小诗一叶记今朝”,既是对当下美好时光的珍惜,也暗示了诗人在生活中不断追寻和记录美好的愿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柔美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爱情与友谊的深切感受,充满了生活的热情与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碧桃红荔罗珍味:描绘春天的美好,表达对珍贵事物的赞美。
  2. 春在流霞杯子内:春天的美好在酒杯中流淌,象征着快乐和享受。
  3. 与君同自九天回:渴望与朋友一起从理想的高处返回现实,体现友谊的珍贵。
  4. 来作人间仙侣会:希望在人间与友人相聚,享受美好时光。
  5. 月彩星辉常满袂:月光和星光洒在衣袂上,营造浪漫氛围。
  6. 玉手纤纤曾抚彗:形容女子的细腻与优雅,增加诗的柔美。
  7. 小诗一叶记今朝:诗如一片叶子,记录下美好的瞬间。
  8. 同在桃花帘下醉:共同在桃花树下沉醉,象征爱情与美好的享受。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桃花帘”比喻美好时光的包围。
  • 拟人:将春天与友人化为有情感的存在。
  • 对仗:如“月彩星辉”,增强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美丽景象,表达了对爱情、友谊和生活的热爱,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情感基调,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碧桃:春天的象征,代表爱情的美好。
  • 红荔:象征珍贵与美味,反映丰盈的生活。
  • 流霞:时间的流动,象征美好时光的短暂。
  • 月彩星辉:象征浪漫与永恒的美好。
  • 桃花:象征春天与爱情,常见于古典诗词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碧桃”象征什么? A. 秋天
    B. 春天
    C. 冬天
    D. 夏天

  2. 诗中“九天”指的是? A. 地球
    B. 天上的仙境
    C. 普通的日子
    D. 远方的山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悲伤
    B. 怀念
    C. 享受当下
    D. 厌倦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杜甫
  • 《桃花源记》- 陶渊明

诗词对比:

  1. 《春望》:同样描绘春天的美景,但更侧重于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的情感。
  2. 《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与《木兰花》中的人间美好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