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冬至上李漕)》

时间: 2025-01-01 11:11:15

万里羁孤困一箪。

平头四十误儒冠。

舜弦广播薰风暖,邹律潜消黍谷寒。

楼谩倚,剑休弹。

看君行复上金銮。

凤池波里求余润,蚖肆泥中岂久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里羁孤困一箪。
平头四十误儒冠。
舜弦广播薰风暖,
邹律潜消黍谷寒。
楼谩倚,剑休弹。
看君行复上金銮。
凤池波里求余润,
蚖肆泥中岂久蟠。

白话文翻译:

在万里之外,我被孤独困于一小碗食物。
我四十岁却仍然不懂得做个儒生。
舜帝的音乐在空中传播,温暖的春风吹拂,
邹国的乐律也悄然消散了黍谷的寒冷。
我随意倚靠在楼上,放下手中的剑。
看你又一次走上金殿,
在凤池的波浪中寻求滋润,
而泥中的蚖虫又怎会长久蜷缩?

注释:

  • 羁孤:指被困住的孤独状态。
  • 一箪:一小碗,形容食物的匮乏。
  • 平头四十:四十岁,指诗人年长却未能成就。
  • 舜弦:舜帝的乐器,象征美好的音乐。
  • 广播:广泛传播。
  • 黍谷:指禾谷,象征丰收。
  • 楼谩倚:随意倚靠在楼上。
  • 金銮:皇宫,象征权力与地位。
  • 凤池:指美好的水域,象征吉祥。
  • 蚖肆泥中:蚖是泥鳅,形容在泥中蜷缩。

典故解析:

  • 舜帝:中国古代五帝之一,以仁德著称,音乐文化发达。
  • 邹律:指春秋时期的邹国,以乐律闻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石孝友,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常关注人情世态和自然景观。其诗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冬至时节,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与对理想的追求。诗中充满了对孤独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鹧鸪天(冬至上李漕)》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思考的词作,透过对孤独与社会地位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开头“万里羁孤困一箪”,瞬间引发读者的共鸣,表达了身处困境的孤独感。接着“平头四十误儒冠”,则以自谦的方式揭示了作者对自己未能实现理想的失落。接下来的“舜弦广播薰风暖,邹律潜消黍谷寒”则通过音乐与季节的变化,将诗人的心境与自然景象相结合,表现出一种温暖与希望。

在“楼谩倚,剑休弹”中,作者放下剑,象征着心情的放松和对理想的接受。最后两句“凤池波里求余润,蚖肆泥中岂久蟠”通过凤池与蚖虫的对比,进一步深化了人生的哲理:美好的事物虽可追求,但现实中却往往受限,难以长久。整首词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理想的执着,具有深邃的思想与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里羁孤困一箪”:身处万里之外的孤独,食物匮乏,表现出作者的窘迫。
  • “平头四十误儒冠”:四十岁却未能成就,反映了对人生理想的迷茫。
  • “舜弦广播薰风暖”:美好的音乐传来,象征着希望与温暖。
  • “邹律潜消黍谷寒”:乐律消散,黍谷的寒冷消失,暗示着生活中的变化。
  • “楼谩倚,剑休弹”:放下剑,象征着内心的安宁与放松。
  • “看君行复上金銮”:目送他人走向权力的殿堂,表现出对世俗的追求。
  • “凤池波里求余润”:在美好的环境中寻求滋养,象征着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 “蚖肆泥中岂久蟠”:泥中的蚖虫无法长久生存,暗示着现实的无奈与限制。

修辞手法:

本诗运用了对比、象征、拟人等手法。对比在“凤池波里”与“蚖肆泥中”的映衬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差异。诗中借用音乐、季节等意象,增强了情感的表现。

主题思想:

整首词的中心思想是对孤独的感叹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在困境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独:象征作者的内心苦闷与无助。
  • 音乐:象征希望与温暖,带来情感的共鸣。
  • 凤池:象征理想与美好生活。
  • 蚖虫:象征现实的困境与局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万里羁孤困一箪”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自豪
    B. 孤独
    C. 快乐
    D. 愤怒

  2. “舜弦广播薰风暖”中的“薰风”代表什么? A. 寒冷
    B. 温暖
    C. 风暴
    D. 雪

  3. 诗中提到的“金銮”指的是什么? A. 江河
    B. 皇宫
    C. 山川
    D. 花园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石孝友的《鹧鸪天》更多地反映了对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前者则更加注重情感的细腻描写。两者在风格上各有特色,但都传递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