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茅山
作者:许浑 〔唐代〕
步步入山门,仙家鸟径分。
渔樵不到处,麋鹿自成群。
石面迸出水,松头穿破云。
道人星月下,相次礼茅君。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我逐步走入茅山的山门,仙人的小道在鸟鸣中分岔。
渔夫和樵夫的身影在这里完全看不到,
而麋鹿却在这宁静的山林中成群结队。
岩石的表面喷涌出清泉,松树的顶部穿云而出。
在星月的辉映下,道人们依次向茅君致敬。
注释
字词注释
- 山门:山的入口,这里指茅山的山口。
- 仙家:指神仙或隐士居住的地方。
- 渔樵:指捕鱼和砍柴的人,象征普通人的生活。
- 麋鹿:一种野生动物,象征自然的和谐。
- 石面:指岩石表面,这里形容泉水从岩石中迸出。
- 道人:修道之人,指道教的修士或信徒。
- 茅君:茅山的神灵或道教的仙人。
典故解析
茅山是道教名山,传说中有许多神仙居住的地方,代表着超脱世俗的理想。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与道教文化密切相关,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仙境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浑(约790-860),字子云,号山泉,唐代诗人,生于今陕西省。以咏物、咏景见长,作品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游茅山》创作于唐代,反映了诗人游山玩水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以及道教文化的影响。在当时社会中,隐逸生活受到推崇,许多文人都向往与自然亲密接触。
诗歌鉴赏
《游茅山》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的诗作。整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展现了茅山的清幽与宁静。开篇“步步入山门,仙家鸟径分”描绘了诗人步入茅山的情景,给人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接着“渔樵不到处,麋鹿自成群”反映了人迹罕至的自然之美,渔夫和樵夫的缺席,暗示了人们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石面迸出水,松头穿破云”则表现了茅山的清泉与高耸的松树,展现了山水的壮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道人星月下,相次礼茅君”则将道教文化引入诗中,道人们在星月的照耀下,向茅君致敬,表现了对自然与神灵的敬畏与崇拜。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洁而生动,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道教文化的认同。诗中无不流露出一种对清幽山水的向往和对超脱世俗的追求,展现了唐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步步入山门:步入山门,表示走进茅山,开篇设定了轻松的游山情景。
- 仙家鸟径分:鸟鸣引导出小道,暗示这里是仙人的栖息之地,营造出神秘的氛围。
- 渔樵不到处:渔夫和樵夫的缺失,突出山中宁静,强调自然的原始与和谐。
- 麋鹿自成群:麋鹿的出现,象征着山林的生机与自然的和谐。
- 石面迸出水:岩石中涌出的泉水,象征自然的活力与清新。
- 松头穿破云:松树高耸入云,展现了茅山的巍峨和壮丽。
- 道人星月下:道士在星月下出现,增强了神秘感与超脱的意象。
- 相次礼茅君:道人们相继向茅君致敬,表达了对道教和自然的崇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人类情感相结合,增强诗歌的生动性。
- 拟人:通过“渔樵不到处”表现自然的生机与人类的和谐共存。
- 对仗:如“石面迸出水,松头穿破云”,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道教文化的向往,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门:象征进入隐逸之境。
- 仙家:代表道教文化与神秘。
- 麋鹿:自然的生机与和谐。
- 泉水:清新和活力的象征。
- 松树:高大挺拔,象征坚韧与持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动物有哪些?
A. 狐狸
B. 渔夫
C. 麋鹿
D. 鹿 -
诗的作者是谁?
A. 白居易
B. 许浑
C. 王维
D. 李白 -
诗中提到的“茅君”是指什么?
A. 一位诗人
B. 一位仙人
C. 一位皇帝
D. 一位道士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王维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中问答》与许浑的《游茅山》同样描绘自然,但前者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对话,而后者则更突出道教文化的影响。两者都体现了唐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道教文化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