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祗命许昌自郊居,移就公馆秋日寄茅山高拾遗》
时间: 2025-01-01 18:05: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祗命许昌自郊居,移就公馆秋日寄茅山高拾遗
一笛迎风万叶飞,强携刀笔换荷衣。
潮寒水国秋砧早,月暗山城夜漏稀。
岩响远闻樵客过,浦深遥送钓童归。
中年未识从军乐,虚近三茅望少微。
白话文翻译:
我奉命来到许昌,在郊外居住,后来迁到公馆,在秋日里寄托思念于茅山高处。
一阵笛声迎着风,万叶随之飞舞。我急忙放下手中的笔,换上了轻便的衣服。
在潮寒的水乡,秋天的砧声早已响起;夜幕降临,山城的月光暗淡,漏水声也稀少。
远处的岩石传来樵夫的歌声,河岸深处,钓鱼的小童慢慢归来。
到了中年,我未曾体会过从军的乐趣,只能在三茅山附近虚望那微弱的星光。
注释:
字词注释:
- 祗命:奉命,接到命令。
- 许昌: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
- 郊居:在郊外居住。
- 荷衣:轻便的衣服,指代隐逸之服。
- 砧:砧板,古时用来敲打衣物。
- 漏稀:漏水声减少,表示夜晚静谧。
- 樵客:砍柴的人,樵夫。
- 钓童:钓鱼的孩子。
- 三茅:三茅山,传说中的道教圣地。
典故解析:
- 三茅:指的是三茅山,传说中道教的发源地,象征着隐逸生活和追求精神自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浑(约759年-833年),字子渊,号仲甫,唐代著名诗人,生于今河南省。许浑的诗以清新、自然著称,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之际,许浑在此时选择隐居生活,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诗中通过描写秋日的景象,寄托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祗命许昌自郊居,移就公馆秋日寄茅山高拾遗》是一首充满秋意的诗作,展现了作者在繁华背后对宁静与自然的向往。诗的开头以笛声引入,描绘了秋风中叶落的动人场景,展现出一种轻盈而又缥缈的意境。接着,借助“潮寒水国”和“秋砧早”的对比,表现出秋天的早到与寒意的袭来,营造出了一种凄凉而又美丽的氛围。
在“月暗山城夜漏稀”中,夜晚的寂静与月光的暗淡相映成趣,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随着樵客的远去与钓童的归来,诗人似乎在思考自己的人生选择,感受到中年未曾体验过的从军乐趣,反映出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以优雅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的眷恋和对人生的反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祗命许昌自郊居:我奉命来到许昌,在郊外安居。
- 移就公馆秋日寄茅山高拾遗:后来迁到公馆,在秋日寄托思念于茅山高处。
- 一笛迎风万叶飞:笛声在风中响起,万叶随之飘飞。
- 强携刀笔换荷衣:我急忙放下手中的笔,换上轻便衣物。
- 潮寒水国秋砧早:在潮寒的水乡,秋天的砧声早已响起。
- 月暗山城夜漏稀:夜幕降临,山城的月光暗淡,漏水声也稀少。
- 岩响远闻樵客过:远处岩石传来樵夫的歌声。
- 浦深遥送钓童归:河岸深处,钓鱼的小童慢慢归来。
- 中年未识从军乐:到了中年,我未曾体会过从军的乐趣。
- 虚近三茅望少微:只能在三茅山附近虚望那微弱的星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月暗山城”使用了意象比喻,营造出宁静孤寂的氛围。
- 对仗:诗中多处采用对仗,如“樵客过”和“钓童归”,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借秋日的景象反映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展现出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笛声:象征着音乐与宁静,营造出秋天的氛围。
- 叶子:象征着季节的变迁和生命的流逝。
- 秋砧:暗示着生活的忙碌与喧嚣。
- 月光:象征着孤独与思考的时光。
- 樵客与钓童:代表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生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祗命"的意思是: A. 轻松 B. 奉命 C. 隐居 D. 往来
-
诗中提到的“三茅”是指哪里? A. 道教圣地 B. 河流 C. 山城 D. 农田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战争 B. 隐逸生活 C. 春天 D. 友情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秋日的山水意象,表达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以夜宿山房的情景,展现了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和对友人的期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