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登樟亭驿楼
许浑 〔唐代〕
鲈鲙与莼羹,西风片席轻。
潮回孤岛晚,云敛众山晴。
丹羽下高阁,黄花垂古城。
因秋倍多感,乡树接咸京。
白话文翻译:
在秋天的九月九日,我登上了樟亭的驿楼,品尝着鲜美的鲈鱼和清淡的莼菜羹,此时西风轻轻地拂动着我的席子。潮水在傍晚时冲回来,孤岛显得格外宁静,云彩收敛,众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明朗。高阁上,丹羽衣裳的女子在俯瞰,古城的黄花低垂,随着秋色显得更加凄美。因这秋天的景象,倍感思乡,乡间的树木似乎也延伸到了咸阳和京城。
注释:
- 鲈鲙:鲈鱼的刺身,古时用作美食。
- 莼羹:用莼菜做的羹,莼菜是一种水生植物,嫩叶可食。
- 西风:秋天的风,带来凉意。
- 潮回:潮水回流,表示时光流逝。
- 孤岛:指安静的岛屿,象征孤寂。
- 丹羽:红色羽衣,古代女子的服饰。
- 古城:指古老的城池,常与历史和沧桑感相关。
- 咸京:指的是古都咸阳,表现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许浑,字子渊,号秋水,唐代著名诗人,擅长五言诗和七言诗。他的诗风清新淡雅,情感真挚,常以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九月九日重阳节,时节的变化和对故乡的思念交织在一起,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亲人和故乡的深切怀念。
诗歌鉴赏:
《九日登樟亭驿楼》是一首充满秋意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美丽景色和内心的感受。开篇“鲈鲙与莼羹,西风片席轻”,用美食引入,既表达了对生活的享受,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接着描绘了潮水的回归与云彩的变化,展现出一幅宁静而又清新的自然画卷。后两句“丹羽下高阁,黄花垂古城”,则通过高阁和古城的意象,传达出一种历史的沉淀与个人的孤独感。结尾的“因秋倍多感,乡树接咸京”更是将诗人的思乡之情推向高潮,秋天的凄凉与亲情的渴望交织在一起,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情感共鸣。整体而言,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媒介,巧妙地将外景与内心情感结合,展现了唐代诗人对人生、自然和故乡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鲈鲙与莼羹:描绘了美食,营造出一种秋日的温馨氛围。
- 西风片席轻:西风轻拂,暗示着季节的变化与内心的宁静。
- 潮回孤岛晚:孤岛的傍晚,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孤独的意境。
- 云敛众山晴:云彩消散,山明水秀,展现出自然的清新和美丽。
- 丹羽下高阁:高阁上女子的形象,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 黄花垂古城:古城的黄花低垂,象征着时间的无情和历史的沉淀。
- 因秋倍多感:秋天的景象激发了诗人的思乡情怀。
- 乡树接咸京:乡间的树木与咸阳、京城相连,象征着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潮回孤岛晚,云敛众山晴”,形成鲜明的对比。
- 意象:通过“鲈鲙”、“莼羹”、“黄花”等意象,构建出丰富的秋日画面。
- 比喻:乡树与都城的比喻,增强了思乡的情感。
-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唐代诗人对情感的细腻把握与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鲈鱼:象征丰收与美好生活。
- 莼菜:象征自然的纯净与清新。
- 西风:传达秋天的凉爽,暗示时间的流逝。
- 孤岛:象征孤独与宁静的思考。
- 高阁:象征着远望,寄托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古城:象征历史的厚重,抒发对过去的追忆与思索。
- 黄花:象征秋天的凄美,反映了时间的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美食有哪些?
- A. 鳗鱼和米饭
- B. 鲈鲙与莼羹
- C. 蟹肉和豆腐
-
“因秋倍多感”中的“多感”是指什么?
- A. 感觉到快乐
- B. 感觉到忧伤
- C. 感觉到思乡
-
诗中提到的古城是指哪个地方?
- A. 长安
- B. 咸京
- C. 洛阳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勃的《登高》同样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与思乡情怀。
- 《秋夕》:杜甫的《秋夕》展现了秋天的凄凉与人情冷暖。
诗词对比:
- 许浑与王维:两位诗人都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但许浑更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而王维则兼具哲理性与自然的和谐美。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提供唐代诗歌的经典作品。
- 《古诗词鉴赏辞典》:帮助读者理解古诗词的背景与技巧。
- 《诗经与唐诗》:探讨古典诗歌的渊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