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缨带流尘发半霜,独寻残月下沧浪。
一声溪鸟暗云散,万片野花流水香。
昔日未知方外乐,暮年初信梦中忙。
红虾青鲫紫芹脆,归去不辞来路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一人在沧浪峡的情景。诗人头上的缨带沾染了尘土,显得有些霜白,他在残月的映照下,沿着溪流寻找。此时,溪边传来一声鸟鸣,云层悄然散去,四周的野花散发着香气。诗人回想起昔日对世外桃源的乐趣并不知晓,而如今年迈,方才明白梦中忙碌的意义。最后,诗人描绘了丰收的场景,红虾、青鲫、紫芹都很鲜美,心中想归去,却不愿辞别漫长的旅途。
注释:
- 缨带:指的是头上的装饰带,缨带沾染了尘土。
- 流尘:流动的尘土,象征着世俗的繁杂。
- 残月:指的是月亮的残影,表明时间的流逝。
- 溪鸟:溪边的鸟,象征自然生机。
- 方外乐:即超脱于世外的快乐,表达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 梦中忙:指的是在梦中追求的忙碌,暗含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 红虾青鲫紫芹脆:描绘丰收的场景,表现自然的馈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浑,唐代诗人,字子渊,号云谷,生于公元789年,卒于公元865年。他的诗风清新淡雅,擅长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作品中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
《沧浪峡》创作于晚年,诗人或许是在游历过程中,感受到岁月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借景抒情,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鉴赏:
《沧浪峡》是一首描绘自然与人生的诗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与思考。首联“缨带流尘发半霜”,在描写外在形象的同时,暗示了诗人岁月的流逝与沧桑。接着“独寻残月下沧浪”,展现了诗人孤独的身影与内心的沉思,残月照耀下的沧浪,更增添了几分凄凉之感。
在“溪鸟暗云散”一句中,溪鸟的鸣叫似乎打破了宁静,暗示着自然生命的活力,也让云层悄然散去,象征困扰心灵的烦恼。在接下来的“万片野花流水香”中,诗人描绘了自然的美好,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后半部分则转向对人生的深思,“昔日未知方外乐,暮年初信梦中忙”,诗人回首往昔,感慨年少时对世外桃源的无知,而如今年迈,才明白人生的意义。最后以“红虾青鲫紫芹脆”描绘丰收的美好,表达对归家的渴望,却又感到归去的路途遥远,充满了惆怅与思索。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唐诗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缨带流尘发半霜:头上的缨带沾染了尘土,显示出诗人的身份和经历,暗喻世俗的生活。
- 独寻残月下沧浪:描绘诗人独自一人,在残月的映照下,沿着沧浪寻找,表现孤独与思索。
- 一声溪鸟暗云散:溪鸟的鸣叫打破寂静,象征生命的活力,隐喻烦恼的消散。
- 万片野花流水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自然之美,表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
- 昔日未知方外乐:回顾过去,表达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和无知。
- 暮年初信梦中忙:反思晚年的忙碌与无奈,呈现人生的感悟。
- 红虾青鲫紫芹脆:描绘丰收的美好,表现自然的馈赠。
- 归去不辞来路长:表达对归家的渴望,尽管路途遥远,仍然心向归处。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和内心感受结合,形成生动形象。
- 拟人:溪鸟的鸣叫被描绘成一种情感的表达,增强了自然与人心的联系。
- 对仗:如“红虾青鲫紫芹脆”采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自然与人生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哲思,体现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生意义的追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缨带:象征身份与世俗的羁绊。
- 残月: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孤独感。
- 溪鸟:象征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声音。
- 野花:象征生命的芬芳与美好。
- 红虾青鲫:象征丰收与自然的馈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缨带流尘发半霜”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喜悦
B. 伤感
C. 平静
D. 冒险 -
“昔日未知方外乐”中的“方外乐”指的是什么? A. 人生的快乐
B. 超脱于世的乐趣
C. 追求的目标
D. 自然的乐趣 -
诗人对归家的态度是? A. 渴望而不愿
B. 不在乎
C. 急于归去
D. 无所谓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许浑的《沧浪峡》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均描绘自然景色,表现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但许浑更注重内心的孤独与思考,而王维则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许浑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