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哭刘德仁
作者: 杜荀鹤 〔唐代〕
贾岛还如此,生前不见春。
岂能诗苦者,便是命羁人。
家事因吟失,时情碍国亲。
多应衔恨骨,千古不为尘。
白话文翻译:
贾岛也如此,活着的时候没有看到春天。
难道那些写诗的人都是苦命的人吗?
家中事务因吟诗而失去,
而时局又让国亲难以相聚。
大概都应该心怀怨恨,
即使千古流传也不会沦为尘埃。
注释:
- 贾岛:唐代诗人,因其与杜甫齐名而被后人熟知,因其作品多表现孤独、苦闷的情感。
- 春:春天常象征着生机与希望,诗中提到“生前不见春”,暗示贾岛生前生活的苦闷。
- 命羁人:命运被羁绊的人,暗指诗人因生活而受到的束缚。
- 吟失:吟诗而误失家事,指因沉迷诗歌而忽略家庭事务。
- 时情:时代的情势,社会环境的变化。
- 衔恨骨:心中怀恨,形容心中不满的情绪深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荀鹤,唐代诗人,生于晚唐,早逝。他的诗歌作品多表达个人的感情,风格清新而富有哲理。杜荀鹤与贾岛、王建等人相交甚密,常以抒怀为主。
创作背景:
《哭刘德仁》创作于杜荀鹤晚年,正值时局动荡,社会充满变数。他以刘德仁之死为引子,表达了对友人的哀悼以及对人生苦短的感慨,反映出对命运的思考和对人世无常的感悟。
诗歌鉴赏:
《哭刘德仁》是一首充满感伤与思考的诗,杜荀鹤通过对友人刘德仁的悼念,表达出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诗中开头两句提到贾岛,暗示即使是文学巨匠,也未能逃脱人生的苦痛与孤独。接着,诗人质疑那些为诗歌而苦的人,是否都是命运的羁人,暗示文学创作的艰难与人生活中的无奈。
随后,诗人回忆因吟诗而失去的家庭事务,表现出他对家庭和社会责任的思考。最后两句则是对骸骨的衔恨,表达出即使身故,心中的怨恨与不甘仍会流传千古,成为一种永恒的印记。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在哀伤中透出一种哲理的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贾岛还如此,生前不见春:贾岛虽有才华,但生前未能享受人生的美好,暗指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 岂能诗苦者,便是命羁人:难道那些创作诗歌的人都是命运受困的人吗?诗人对命运的苦闷进行反思。
- 家事因吟失,时情碍国亲:因沉迷于诗歌而忽视家务,时局的变化又使得与国亲的联系受到影响。
- 多应衔恨骨,千古不为尘:人们心中怀恨,死后仍有怨念,这些情感会流传千古,不会随着时间消逝。
修辞手法:
- 对比:贾岛的生平与杜荀鹤的处境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象征:春天象征生命与希望,诗中未见春意,象征生活的无奈与失落。
- 夸张:衔恨骨的说法,强调了情感的深刻与持久。
主题思想:
整首诗集中表达了对友人逝去的哀悼,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对贾岛的引述,反映出命运的无情与创作的艰辛,结合家庭与社会责任,展现了人间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着希望与生机,未见春表达了对生活的失望。
- 诗:代表着创作与表达,暗示着诗人对命运的反思与自我救赎。
- 骨:象征着生命的结束,衔恨骨则暗示着未解的怨恨与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杜荀鹤的《哭刘德仁》主要是对谁的悼念?
- A. 贾岛
- B. 刘德仁
- C. 杜甫
-
诗中提到“生前不见春”,意指什么?
- A. 生活充满希望
- B. 生活苦闷无望
- C. 生活丰富多彩
-
“衔恨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痛苦与怨恨
- B. 快乐与幸福
- C. 忘却与释然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春望》 -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表达了对人生苦短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在逆境中的坚韧与思考。
- 《春望》:反映了国家动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与《哭刘德仁》有相似的主题。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荀鹤诗集》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