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题立仗马图
原文展示:
玉立彤墀气尚粗,
食残刍豆更何须?
太平未必闲无用,一幅君王纳谏图。
白话文翻译:
这幅画中的马立于红色的台阶上,气质却显得粗犷不羁。食用残余的草豆,似乎也没什么必要。太平盛世并不意味着没有事情可做,这正是一幅君王听取谏言的图景。
注释:
- 玉立:像玉一样的马,形容马的高贵与优雅。
- 彤墀:红色的台阶,通常指宫殿的门前。
- 气尚粗:气质还有些粗糙,指马的仪态不够优雅。
- 残刍豆:残余的草和豆,形容马的饲料。
- 太平:指盛世或安定的时期。
- 纳谏图:指君王听取臣子谏言的场景,寓意君主应重视忠言。
典故解析:
“纳谏”常见于古代君主治理国家的智慧,强调听取忠臣的意见和建议。历史上诸多明君如唐太宗李世民等,因善于纳谏而使国家繁荣昌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柳贯,元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描绘现实生活,表现对社会的关怀。柳贯的风格常体现出对时代的思考与批判。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之际,诗人通过描绘马的形象,隐喻君主应当虚心接受谏言,以维护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诗歌鉴赏:
《题立仗马图》通过对一幅立马图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君主治国理政的深刻思考。诗中以“玉立彤墀”的马为引,既象征了权力与地位,也反映出马的姿态与气质,暗含着对君主形象的期待。接着,诗人提到马“食残刍豆”,隐喻即便在太平盛世中,也不能放松对国家治理的关注,暗示君主不应沉迷于安逸。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隐喻,揭示出太平并非无事可做,反而是一个需要更高治理智慧的时期。最后一句“一幅君王纳谏图”,将整首诗的主题升华,强调君主应重视谏言,以避免国家的衰败。整体而言,诗歌在简短的字句中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哲学,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关切。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玉立彤墀气尚粗”:描绘马的外形,象征君王的威仪,但气质却显得粗犷,暗示君王的修养尚需提升。
- “食残刍豆更何须?”:反问强调,即使在太平时期,仍需警醒,反映出对安逸生活的批判。
- “太平未必闲无用”:强调太平时期也要有所作为,不能懈怠。
- “一幅君王纳谏图”:点明主题,呼唤君主应听取忠言。
-
修辞手法:
- 比喻:马的形象象征君王,体现出对君主的期待。
- 对仗:对比“太平”和“闲无用”,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疑问句加强对安逸生活的批评。
-
主题思想:强调在太平盛世中,君主应重视听取谏言,以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意象分析:
- 马:象征权力、地位和君主的形象。
- 彤墀:宫殿的象征,代表权力的中心。
- 残刍豆:隐喻安逸生活中的懈怠,提醒人们不应止步不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彤墀”指什么?
- A. 红色的台阶
- B. 蓝色的台阶
- C. 绿色的草地
-
诗人通过“食残刍豆”想表达什么?
- A. 君主应享受生活
- B. 君主不应懈怠
- C. 君主应多食草豆
-
“一幅君王纳谏图”中“纳谏”是什么意思?
- A. 听取忠言
- B. 忽视意见
- C. 只听取赞美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以自然美景映射人情世态。
- 《登高》:杜甫,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词对比:
- 柳贯的《题立仗马图》与王维的《鹿柴》:两者均通过自然景象隐喻人事,但柳贯更侧重于政治理想,王维则更具哲理性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