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陈述古舍人观芍药》
时间: 2025-01-08 02:36:38意思解释
同陈述古舍人观芍药
原文展示:
蔼蔼堂西十亩园,
晚凉迎步绿阴繁。
共惊春去已多日,
争看花开最后番。
未许狂风催烂熳,
故将青幄强安存。
请公作意勤欢赏,
趁取残红照酒樽。
白话文翻译:
在西边的园子里,绿意盎然,面积有十亩。傍晚的凉风送来阵阵清爽,我在繁茂的绿阴下漫步。大家共同感叹春天已经过去了好几天,争相过来欣赏最后一批花开的景象。我们不允许狂风催促花朵凋谢,因此特意搭起绿色的帐篷来保护这些花朵。请你们用心去欣赏,趁着残存的花朵,举杯畅饮吧。
注释:
- 蔼蔼:形容景色美好、环境舒适。
- 堂西:指的是房子的西边。
- 十亩园:十亩的花园。
- 晚凉:傍晚时分的凉爽天气。
- 青幄:绿色的帐篷。
- 烂熳:花开得繁盛的样子。
- 照酒樽:映照在酒杯上,意为举杯欢庆。
典故解析:
- 该诗涉及的“芍药”是春夏之交盛开的花,象征着青春、繁荣与美好。古人常以花喻人,借花抒情,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其诗词风格多样,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个人情感。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春末夏初之际,正值芍药盛开,作者和友人聚会赏花,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友人的邀请。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芍药花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眷恋和对友人的诚挚邀请。开头的“蔼蔼堂西十亩园”生动地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花园画面,给予读者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随着诗句的展开,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愈发明显,尤其是“共惊春去已多日”,流露出一种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无奈与惋惜。
在对花的描写中,诗人不仅仅是在欣赏花的美丽,更是借花抒情,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末尾的“趁取残红照酒樽”,更是将赏花与饮酒结合,体现了一种享受当下的生活态度。整首诗意境优美,既有自然的和谐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蔼蔼堂西十亩园”:描绘出一个生机盎然的花园,环境优美。
- “晚凉迎步绿阴繁”:表现出傍晚的凉爽与浓密的绿阴,令人心旷神怡。
- “共惊春去已多日”:共同感叹春天已经过去,时间流逝。
- “争看花开最后番”:朋友们争相来欣赏最后一批花开的美丽。
- “未许狂风催烂熳”:不允许狂风去催促花朵的凋零,表现出对花的珍视。
- “故将青幄强安存”:搭起绿色的帐篷来保护花朵。
- “请公作意勤欢赏”:邀请朋友们认真欣赏。
- “趁取残红照酒樽”:趁着残花美景,举杯共饮。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比作青春的象征,借助花的美丽抒发情感。
- 拟人:通过“共惊”表现出人与自然的互动,增强情感的表达。
- 对仗:如“晚凉迎步绿阴繁”与“未许狂风催烂熳”,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春天的怀恋,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传达了与友人共饮共赏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芍药:象征着美丽与青春。
- 晚凉:象征着宁静与舒适的时光。
- 青幄:象征着对生活的保护与珍惜。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情感基调,传递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苏轼
B. 苏辙
C. 李白
D. 杜甫 -
诗中提到的花是什么? A. 玫瑰
B. 芍药
C. 荷花
D. 菊花 -
诗中提到的“青幄”指的是什么? A. 青色的帐篷
B. 青色的花
C. 青色的水
D. 青色的树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静夜思》
-
诗词对比:
-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这两首诗同样描绘了自然风光与人生哲理,体现了古代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苏轼的诗中更强调了情感的细腻,而王维则更侧重于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魅力与技巧解析》